- 薛广芝;耿有权;况迎辉;刘歆睿;党珂;
分析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自命题科目评卷现状和突出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贯彻以生为本、全过程管理和运用信息技术三原则,基于东南大学的实践探索,设计“五环九措”网上评卷机制,构建系统、完整、可操作和可检测的工作体系,助力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自命题科目网上评卷高质量发展。
2024年S1期 v.26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涂然;陈峻;杨敏;许映红;
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梳理综合交通一体化、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智能管养和长效服役等交通新技术内涵;面向目标导向OBE培养和全过程教学,从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研讨、讲座拓展等四个方面融入交通新技术建设教育教学资源;汇聚交通新技术科研与工程应用前沿成果,联合交通运输类优势高校和领军企业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力支撑新时代交通运输类创新人才培养,为新技术赋能下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4年S1期 v.26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颖平;李敏;姚翰植;
“医用有机化学”是自然科学类课程,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充分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的有力举措。该文章讨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达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并提出了教学实践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实施方法。
2024年S1期 v.26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雨;张胤;
大学生生命教育拓宽了生命教育研究对象,它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的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生命化的教育,具有目标导向性、内容广博性、理念超前性、方式多样性的特征,可通过融合多元教育元素、拓展教育平台与载体、结合后疫情时代背景与联动多教育主体打造有深度、有精度、有温度、有广度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
2024年S1期 v.26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玄悦;涂景;冷玥;周平;董健;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与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专业为单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文章以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提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包括落实课程思政专业建设主体责任和管理机制、统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目标达成矩阵、建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针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展开介绍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目标达成矩阵的具体实践,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乃至交叉学科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2024年S1期 v.26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涛;张娟秀;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薄弱。应从整体视野顶层设计构建研究生“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结合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培养实践提出推进举措,可从中微观层面探索研究生思政教育改革,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2024年S1期 v.26 37-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天慧;陈建松;骆号;邓蕾;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东南大学自2021年开设《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起,一直致力于开展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时至今日已初见成效。教之道,贵以专,正如东南大学校训所言——“止于至善”,《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应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不断追求完善——通过合理配置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建设、补充线上课程资源、扩展实践项目资源以实现课程品质的提升,通过建设专门的劳育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课程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东南大学新时代领军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构建能够真正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2024年S1期 v.26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书颜;马心悦;孔安琪;聂春雷;
新文科建设项目指南中提出了“明确文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新定位新功能、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等要求,基于这一背景,现在的理工类高校推行多年的文科大类专业招生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若细究其中环节,仍能发现许多可以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研究尝试从制度设计出发到目标实现,以东南大学秉文实验班为例,简述关于目前现状的解决策略及优化措施,为高校教改提供参考,助力新文科人才培养。
2024年S1期 v.26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皓然;
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通过探讨高校与独立学院合作的必要性、模式、新机遇、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对策,案例分析了高校与独立学院在学术、研究、教育、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当前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需求的拉动,以及双方资源优势的互补,为高校与独立学院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合作也面临管理体制差异、资源分配及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挑战。建议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利益均衡,加强教学资源双向交流与共享。
2024年S1期 v.26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宇;姜飞月;
霍普金斯大学首创了“专业式”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该校在参考德国的“学徒式”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基本国情进行了重大创新,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推动研究生的规模培养和研究型大学的改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校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招收研究生,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东南大学在如今已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通过对两所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进行研究,比较两所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总结出异同点,提出启示。
2024年S1期 v.26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小宾;钟云华;刘颂迪;
研究型大学在推进我国人才中心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知识主体作用。基于知识三角理论可得,研究型大学推进我国人才中心建设这一过程,实则是履行其筑牢高等教育主阵地、担任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打造知识创新主枢纽的主体责任。相较于其他知识主体,研究型大学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三角优势。为此,立足于教育、研究和创新三角协同互动准则,通过夯实研究基础,指向创新人才培养、拓宽创新思路,反哺教育质量提升、催化研究活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协同方式,从而有效发挥研究型大学在推进我国人才中心建设的应然作用。
2024年S1期 v.26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中亿;耿有权;
为促进我国教育博士学位的建设与发展,文章分析并总结了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育领导与政策教育博士项目在培养目标、考核招生、课程设置、交流指导、实践训练、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我国教育博士办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启示与思考:重点突出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入学申请考核力度,建立健全中期考核制度;开设跨学科专业,加强方法训练,控制授课规模。
2024年S1期 v.2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盛立莉;柏毅;
人工智能的教育时代,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优势日益突出,以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七个维度为框架,编制小学科学教师应用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的教学能力分析量表,并采用SPSS 2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整体数字化技术教学能力中等偏上,教学法、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较强,但是技术知识仍有欠缺,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提升在职小学科学教师的数字技术能力是重中之重;学校提供良好的数字化技术教学氛围及基本硬件是基础;鼓励倡导“信带科”的跨学科交流亦可以是提升科学教师技术能力的新尝试。
2024年S1期 v.26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邓鑫;
探讨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运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美育手段。强调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紧迫性和意义,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教育创新途径。具体而言,以侗族、维吾尔族和羌族三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开展了民族特色教育试点。除此之外,还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和建议,例如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构建跨文化沟通与理解的平台、发展面向未来的融合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以及培训专业师资以确保文化传承的准确性和教学的专业性等。通过采用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团结,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认可度。
2024年S1期 v.26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文成;李昭昊;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有吸引力的实践教学,对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较为单一,难以完全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评价多元的优势特点,应当将第二课堂嵌入高校劳动教育,打造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会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形式灵活的劳动活动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多元的反馈机制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创造性。通过推进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4年S1期 v.26 76-7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璟洁;李朝静;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次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公共卫生危机,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同时,也引发了一波新的逆全球化浪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面临新形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时而进,从人类共同的价值视野和人类整体发展的价值理念去引导大学生如何在个体、国家和世界等不同维度上,明辨复杂形势、形成共同价值,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
2024年S1期 v.26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银霞;柏毅;
科学论证思维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教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论证思维还很茫然。通过讨论科学论证思维的内涵和要素及小学生科学论证思维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生科学论证思维的培养策略:创建安全而富有质询精神的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小学生科学论证思维发展的要素;选择适合小学科学论证思维发展的教学内容;利用有益于小学科学论证教学开展的支架;灵活运用科学论证的评价标准。
2024年S1期 v.26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新纪;
国际条约在我国行政处罚领域中的适用问题鲜少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案例177号为研究该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在我国,直接适用条约模式较为普遍地得到采纳,但亦有少量规范采纳了间接适用或混合适用模式。在行政处罚领域,由于规范的缺失,国际条约能否得到适用以及如何适用均没有定论。国际条约在行政处罚中的适用有法理、规范、价值三方面的支撑,对其适用具有增加法律依据、拓宽执法视野、积累实践经验三方面的功能。具体到适用路径的选择问题上,结合我国目前的法治情况,国际条约可作为执法依据、解释基准、裁量因素三重角色在行政处罚中得以适用,籍此促进国际条约与行政执法的衔接与弥合。
2024年S1期 v.26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诸珺文;
《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下调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来应对当前未成年人涉罪案件频发的现实挑战,实则是落入了德国学者希尔根多夫所说的无限运用名为“刑法”的“万能手段”的陷阱,而近几年该修正案实施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也并未与立法时所预期的社会效果相统一。鉴于此,我国应当落实并贯彻作为二元并科主义的“类型化”少年司法理念,即从未成年人参与的非诉程序和未成年人参与的诉讼程序这两个“类型化”少年司法理念实施体系的角度予以考量,从而实现将未成年人犯罪从刑罚严惩主义向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思路转变。对于未成年参与的人非诉程序,应当在我国“转向处置”程序的基础上,参考日本少年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少年观护制度,从而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保安处分措施。而对于未成年人参与的诉讼程序,应当赋予未成年人有限的沉默权,从而构建一套以“瑕疵”程序沉默权与有限“排非”为核心的未成年人诉讼权利保护体系。“类型化”落实少年司法理念的体系构建不违反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关于接受教育权利的保护,亦不违反刑事诉讼法对于未成年人的优先保护、双向保护、特殊保护的原则,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未成年人涉罪案件频发的困境。
2024年S1期 v.26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鲍博;
在数字经济时代,虚假广告主要以线上广告的方式呈现,具有数字化及平台化的特征,并可能促成相应的新型风险。刑法中的虚假广告罪难以因应预防犯罪的现时需求,需要从法教义学的角度进行重塑。如在犯罪构成中,对保护法益补充网络秩序、数据安全的因素;增设数字时代的新型行为方式;行为主体增加网络平台经营者及广告代言人,并对行为主体适用故意推定原则等。在刑罚适用中,对现行追诉标准进行增删调整,加重法定刑、增设结果加重犯及使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等,以此确保虚假广告罪在当今社会取得良好的应用实效。
2024年S1期 v.26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冼卓铭;
随着算法推荐技术在短视频平台的应用,平台版权侵权注意义务的提升成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论题。其中,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是当今短视频版权侵权案件中注意义务提升与具体变化的关键所在。通过梳理算法推荐技术的技术原理与法理分类,从百家争鸣的司法实践中分析算法推荐技术应用情况与行为责任,以期更好地帮助我们评判短视频网络服务平台的版权侵权注意义务。当下司法裁判观点在短视频平台为何承担更高注意义务、其行为违背何种注意义务、应当如何承担更高注意义务上存在较多分歧。应当从“积极注意义务”“消极防范义务”两个角度对平台注意义务的范围进行认定,承认部分算法推荐技术构成“推荐行为”,审慎要求平台承担消极防范义务。
2024年S1期 v.26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玉荟;
CISG在兼具司法性与契约性特征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存在多元化的适用路径。在当事人合意选择准据法的情形下,当事人能在相关规则允许选择非国家法时直接约定适用CISG,且此种选择的性质是作为实体问题的准据法还是作为当事人约定并入合同将对CISG的适用效力产生影响。在当事人未合意选择准据法的情形下,仲裁庭是否有义务适用CISG取决于对仲裁性质的认识,在主流的混合理论下,仲裁庭可能存在适用CISG的义务,但义务来源于对当事人合意的服从而非CISG缔约国之义务。此外,在主流的混合理论下,当事人未选择准据法时,仲裁庭宜通过间接适用路径援引CISG,同时应尊重实体争议准据法所属国对CISG第1(1)(b)条的保留。
2024年S1期 v.26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佳祺;
航班延误险骗保案主要行为方式系行为人虚构保险利益并进行重复恶意复保险,呈现出“商刑交叉”的特点,宜将其作为此类案件法律评价的切入视角。就刑法介入规制的必要性而言,航班延误险骗保行为侵犯了保险诈骗罪的保护法益,即保险市场的规范运行机制。前置法上未对骗保行为作出合法评价,亦难以对此进行有效规制。就刑法的规范展开而言,作为骗保手段的“虚构保险利益”与“恶意复保险”,只有后者能够解释为保险诈骗罪中的虚构保险标的。从出入罪两个方面来看,均不宜将航班延误险骗保行为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2024年S1期 v.26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侯思怡;
我国司法实践对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抵押人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亦或违约责任认定不一。实践中要求抵押人承担担保责任的主要实现路径有二:一是通过“合同的补充性解释路径”将抵押合同认定为债权式物保;二是通过“无效法律行为转换路径“将抵押合同认定为保证合同。由于我国法不承认债权式物保或物权合意,且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本身不存在物权合意,因此未登记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抵押人不应承担担保责任。
2024年S1期 v.26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