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

  • 人工智能“类人化”的伦理限度

    田海平;

    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在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不断提升的“主体性”维度,面临如何避免“‘类人化’僭越‘人类化’”所带来的伦理风险。问题的“紧迫性”来自AI“类人化”所造成的伦理影响的历史性和世界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是确立AI“类人化”的伦理限度。AI伦理治理的端点在于“类人化”的“它世界”伦理构型如何合理地建立在“人类主体”与“机器主体”之间的“主体性差异”的基础之上。这个问题涉及AI伦理影响的治安型、自我技术型和文明觉悟型三大课题。一方面,要在伦理的价值对齐上发掘“失控”的“美妙”以避免“不美妙”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把“它世界”伦理构型的统治及其权力逻辑“解构”为类生命的伦理治安、个体生命的伦理自我技术和“类人化”的伦理文明觉悟。AI类人化的伦理限度由三条价值对齐的原则构成:生存性整体性伦理禁令——“机器不可完全‘可代理化’人和人类性”;生存性实例性伦理指令——“机器不可完全‘可欲化’人和人类性”;生存性独特性伦理律令——“机器不可完全‘可对象化’人和人类性”。机器重构“人”和“人类性”尽管可能会展开一个“无比美妙”的后人类文明,但它必须以上述三条伦理的价值对齐为底线原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合理对待并使得AI“类人化”保持在它应有的伦理限度内。

    2025年03期 v.27;No.153 5-1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后人类时代主体性的“自我贬值”与“自我捍卫”——人类如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遮蔽中“保卫自身”?

    张轶瑶;

    发轫于现代社会的人工智能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先行地将人本身当成了一种可计算的“原始材料”而试图对其加以“解蔽”;而智能人的“到场”可能会从根本上消解掉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性概念,对人之所“是”形成一种终极“遮蔽”。后人类时代的“保卫人类”计划,首先需要开启人类主体性“自我贬值”的伦理自觉,在主体形而上学的“自我终结”中完成哲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身”。而“立法者僭越”和“毁灭式侵入”,则是主体性自行贬值之后人类可能遭遇到的主体性危机。因此,在一幅多种生命形式共存的未来生活图景下去谋划主体性的“自我捍卫”,则是人类朝向哲学“新纪元”进发所要完成的另一项任务。接纳自身的“天然有限性”、跳出“订置的完美”之逻辑陷阱,并以此为基础设定AI的伦理禁区、明确AI“对齐”的伦理底线,是人类在后人类时代保存自身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必要伦理准备。

    2025年03期 v.27;No.153 19-2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元宇宙”内涵分歧背后的三维建构分析

    倪山川;蔡仲;

    在2021年“元宇宙”一词流行之后,学术界对于元宇宙概念内涵的争议一直存在。和近义词“虚拟现实”与“赛博空间”不同的是,更多的社会因素参与了元宇宙概念的知识建构,使得元宇宙一词出现了概念分歧。在概念内涵分歧中,元宇宙的实在性分歧是造成概念分歧的主因,也是当下的学术热点之一。元宇宙已经发展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实体:社交平台实体、电子货币平台实体和游戏平台实体。从这三种现实产业出发,可以归纳出元宇宙技术本质是三种不同的“实在”,即信息实在、价值实在和媒介实在。虽然元宇宙的三重实在造成了元宇宙概念众多分歧和误解,但是这三重实在同样能够在三个维度肯定元宇宙的实在性,这也是元宇宙中元所代表的超越性的体现。

    2025年03期 v.27;No.153 29-37+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法学

  • 数字时代著作人身权公共领域的制度再造

    黄汇;曾益佳;

    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架构使文化传播呈现交互性特征,这使人类文化创新展现强大的发展潜能。然而,著作人身权在保护广度、强度与长度方面的非理性扩张却成为横亘在社会公众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巨大鸿沟。构建和创新著作人身权公共领域机制具有法理正当、价值合理与文化必要性,其不仅符合权利义务理论的范式前提,亦能保障社会公众的表达自由,并能繁荣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创设客体公共领域,在广度上排除AIGC的著作人身权保护,通过创设权能公共领域,在强度上限制著作人身权的各项权能,通过创设时间公共领域,在长度上摒弃著作人身权的永续保护,进而形成一个合理的著作人身权公共领域机制,以助力文化的接续创新与繁荣发展。

    2025年03期 v.27;No.153 38-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信用评分人工智能算法公平性检讨与规制

    何颖;

    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个人信用评分行业,极大降低了消费信贷等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放贷效率。但是人工智能算法的诸多固有缺陷,包括基础数据质量缺陷、算法内嵌歧视性变量、机器学习的不确定性等,加之运用过程中的算法滥用,极易破坏金融公平,使所谓技术中立只是为信用评估提供了“客观的表象”。人工智能算法主导下的信用评分系统中,数据与算法担负起交易主体关系建构与秩序塑造的基本功能,而传统信用立法已严重滞后于对金融公平的现实需求。人工智能信用评分系统对个人获得公平信贷机会等基本权益影响巨大,并左右着金融资源的合理公平分配。信用立法中应增加数据和算法公平性规则,包括强调信用数据相关性和代表性要求等数据质量规则,增加金融消费者等弱势群体对算法的知情权、拒绝权等。

    2025年03期 v.27;No.153 47-55+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有期徒刑与拘役的并罚原则:理论反思与制度构建

    王华伟;

    有期徒刑与拘役应当如何并罚,在理论上存在重大争议,对此应当在轻罪治理语境下重新反思。虽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并科原则转向了吸收原则,但是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吸收拘役,过度轻纵犯罪处罚,与有期徒刑和管制的并科处罚形成结构性冲突,在轻罪治理的背景下负面效应更加凸显。通过比较考察和整体分析发现,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都并非有期徒刑和拘役并罚的妥当选择,限制加重原则才是相对合理的方案。在立法论的视野中,限制加重原则与其他刑罚的数罪并罚制度更加协调,在有期徒刑与拘役的折算问题上具有理论合理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有期徒刑和拘役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并罚,可以回应轻罪治理对数罪并罚制度提出的挑战,兼顾刑罚执行的便捷性和罪刑均衡原则,顺畅地解决羁押期限折抵、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漏罪或再犯新罪的相关复杂难题。

    2025年03期 v.27;No.153 56-6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农业部门效率——基于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源配置的视角

    林发勤;马振东;王蕊;

    贸易自由化在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提高经济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制造业出口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的背景下,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农业部门效率亟待研究。利用中国加入WTO显著降低中国对美国出口关税不确定性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贸易开放对农业部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贸易开放显著降低农业部门效率,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劳动力流出导致的农村平均人力资本下降以及耕地低效配置引起的。这一结论为我国通过降低要素市场摩擦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农村农业人力资本收益、吸引社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2025年03期 v.27;No.153 69-80+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稳就业效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陆菁;韩涵;杨阳;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两个维度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稳就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企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这种促进效应主要通过需求端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以及供给端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有企业、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就业结构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对就业规模的促进效应只在地区间呈现明显差别。研究结论为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有益政策依据。

    2025年03期 v.27;No.153 81-9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制度型开放对我国OFDI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自贸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孙少勤;张家霖;周禹言;

    制度型开放是现阶段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在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将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评估制度型开放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制度型开放的推行能够有效促进我国OFDI水平提升。(2)制度型开放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对我国OFDI产生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沿海自贸区和先行设立自贸区省份的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因此,我国应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广、复制自贸区改革成果,以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27;No.153 94-10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艺术学

  • 披图可鉴《历代帝王图》的历史主题——以《儒学传》为路径

    赫云;李倍雷;

    《历代帝王图》在初唐修史、儒学大兴的背景下绘制而成,披图可鉴一段千载寂寥的儒学文化所遭遇的磨难史,证实“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的意义。列于首位的汉昭帝组织“盐铁会议”,延续并发展了武帝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列第二位的汉光武帝则是传承儒学推至盛行者;“三国”虽鼎立,依然维持儒学,故魏蜀吴君主皆在“列帝图”中;之后经历分裂的南北朝,南朝维持了儒家传统,故陈朝有四位帝王列画其中,北朝仅列将儒学置首位并灭佛的帝王宇文邕;隋朝统一并延续发展儒学,故隋文、炀二帝列绘其中。《历代帝王图》展现了一段儒学经历的波澜壮阔、浴火重生的宏大历史主题,同时也包含了“鉴戒”“劝诫”后世的主题,体现了“与六籍同功”的价值。

    2025年03期 v.27;No.153 104-113+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历史与文化

  • “魅”抑或“不魅”:朱子论祭祀之鬼神

    殷慧;廖春阳;

    朱子的鬼神观偏向理性化。朱子将鬼神视作气化意义上的“归伸”,“祭祀之鬼神”是将归伸义置于祭祀领域:天神地祇更接近于气化,由万物一源而实现其祭祀;祖先之祭则依赖于后人对祖先之气的继承。南宋时期的礼俗受佛、道影响颇深,朱子对佛、道、墨之鬼神丧祭思想进行批评,在思想与实践中力求排除这种神秘化倾向,故其并未对儒家传统鬼神观“赋魅”,而是在“不魅”的理性主义立场上力求“祛魅”。

    2025年03期 v.27;No.153 114-121+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安石经典诠释的义理向度——以《洪范传》为中心的考察

    魏福明;鲁迅剑;

    王安石是北宋义理之学的开创者,其经典诠释具有鲜明的义理向度。在《洪范传》中,王安石建构了“以五行为宗”的本体论学说,探究了《洪范》原典所蕴含的“性命之理”和“道德之意”,并对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形成了以“继天道而成性”为标志的合理的天道与人道辩证关系思想,从而批判和扬弃了弥漫于汉唐《洪范》诠释中的天人感应和五行灾异学说,推动了经典诠释由“我注六经”式的训诂之学向以“六经注我”为标志的义理之学的发展。《洪范传》是王安石经典诠释的代表性著作,在《洪范》诠释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25年03期 v.27;No.153 122-13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礼乐伦理精神

    易学尧;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尊礼尚乐的礼乐型文化,“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的观念及“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的思想可谓既深且厚,并由此形成了礼乐伦理精神。这种礼乐伦理精神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并凝结成卓尔不群的建筑伦理精神。整体上考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具有“以器显道”或“以器载道”的伦理价值功能,而且具有“人伦轨模”的伦理价值旨趣,凸显出儒家礼乐伦理的核心要义。传统民居建筑对儒家礼乐伦理核心要义的凸显既通过“休戚与共”的礼乐伦理秩序表现出来,亦借助“崇德贵和”的礼乐伦理敦化和“重伦守礼”的礼乐伦理规范得以强化。三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礼乐相和”的伦理精神大厦,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2025年03期 v.27;No.153 134-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东亚视野下的《孟子》研究——以“舜发于畎亩”章为例

    王岩;

    作为“四书”之一,《孟子》在中日韩儒学史上均产生过重大影响,“舜发于畎亩”章更因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而广为传诵。中日韩儒者通过注解此章,深入阐发了对性命义理之说、经世致用之学的理解,充分表现了儒学直面时代命题、不断自我调整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在中国,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通过注释“动心忍性”等,充分发挥了心、性、仁等理学命题,展示了宋明理学的框架与思路。明清《孟子》注疏回应王学末流空疏之风,不仅阐发出了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儒学精神,更是考证史实、考辨字义,显示了笃实学风的兴盛。日韩儒者既继承了中国儒学的治学方法,又以“实学”的姿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日韩儒学,影响了日韩近代化进程。事实上,如果在世界文化范围内审视,可以发现中日韩儒学均形成了直面现实问题、积极入世的学问风气,均将“人”作为解决发展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这也正是包括孟子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5年03期 v.27;No.153 143-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