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理念·格局·制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着力点

    李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应从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的角度出发,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三重路径。新发展理念指导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在理念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形成具有梯次性、互补性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梯队格局。同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保障,通过健全制度建设,在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新质人才支撑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2025年S1期 v.2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展望——基于CNKI CSSCI文献的cite 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胡桂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关键构成。目前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定量分析缺失。基于此,借助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对CNKI数据库篇名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364篇CSSCI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领域主要呈现出增长—回落—再增长的演进趋势,表现为四个研究阶段。研究领域内现状一是研究者层面未形成高产作者群和高产作者;二是研究内容范围较广;三是研究热点较为集中。基于以上结果,分别从三方面展望未来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一是在研究群体方面,着力构建完善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学术共同体。二是在研究主题方面,大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多学科融合与阐述。三是在世界意义方面,高度重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意义阐释。

    2025年S1期 v.27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资本剥削的本质意涵与批判超越

    范洋露;

    数字时代,数字资本的无序扩张给世界发展带来了许多困境。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数字资本剥削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扩展,资本逻辑深入至劳动者和用户的生活时空。数字技术并未给人带来解放,反而在数字资本的控制下深化了人的异化,造成了数字产业与实体产业发展的不均,分配机制愈发不平等,且在发展中仍有爆发经济危机的风险。我国在深刻认识到数字资本野蛮扩张的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遏制数字资本无序扩张的中国方案,即将数字资本纳入共同富裕的框架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数字经济,切实保障维护数字劳动者的权益,探索数字时代的新型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025年S1期 v.27 14-1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哲学

  • 超越诡辩式批判性思维——围绕保罗的相关论辩

    李静雯;徐鏖;

    批判性思维是教育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确立为教育目的。然而批判性思维本身存在诡辩的风险。展开以保罗的强与弱意义批判性思维为主要线索的哲学论辩,了解西格尔和韦恩斯坦对保罗的批判、诺丁斯对保罗的辩护,可以加深教育工作者对批判性思维可能导致的诡辩危险的认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保罗的观点进行再审视,提出一种不同于保罗意义上的强意义批判性思维的新设想。这种新设想会为解决批判性思维的诡辩危险,以及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者和培养什么样的批判性思维者提供新的启发。

    2025年S1期 v.2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从德里达到利科:证词与语言不确定性的诠释学路径

    解光环;

    证词涉及真理、伦理与存在的多重哲学维度,其核心在于语言多义性对传统真理观的挑战。柏拉图真理观奠定的理论基础因其二元结构与语言透明性预设,引发了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批判,指出语言模糊性使真理体系陷入危机。利科以“原始肯定”概念,将证词引入了诠释学视域,彰显其在主体间认同与伦理承诺中的作用。证词连接见证者、听者与历史事件,作为“为他人发声”的语言行为,在伦理与存在的交汇处重构真理与善的基础。通过对证词的诠释学分析,利科实现了从个体存在论向主体间共在论的哲学转向,为当代伦理与政治反思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

    2025年S1期 v.27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法学

  • “算法”变“算计”?——大数据时代算法杀熟的法律规制

    朱坤帝;

    迈入大数据时代,以算法杀熟为代表的算法侵权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阻碍之一,亟待法治回应。在数字企业的运作下,算法杀熟以数据与算法为驱动力,并展现个性化逻辑和资本运作逻辑及隐蔽性强、涉及范围广和精准度度高的特性。从数据与算法的角度来看,数据鸿沟的扩大化及算法的复杂性与异化导致了算法杀熟现象的出现,并对个人权利保护与市场秩序运行构成挑战。而当前该问题治理也存在着事前规制的有限性与事后追责机制不健全的困境。因此,应构建算法监管与解释机制,疏解算法技术风险;完善算法侵权救济机制,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增强企业与用户数据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数据法治环境,从而实现对算法杀熟等算法侵权问题的综合治理。

    2025年S1期 v.27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医疗机器人应用的伦理风险及其治理路径

    郭高维;

    医疗机器人在诊断、治疗、护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固然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引发一系列伦理风险,如主体相互推诿加剧归责难度、数据存储不当导致隐私泄露、医疗算法偏见产生偏误结论、医疗人工智能侵蚀主体价值。伦理是化解技术风险和确保科技应用合道德性的重要指南,为迅猛进化的技术指明方向,减少或抑制伦理风险的发生。为应对医疗机器人应用的伦理风险,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以及安全可控的伦理立场。进一步地,以此为基础,明确医疗机器人应用的侵权责任,构建医疗数据的保障机制,促进医疗算法的中立透明,提高医疗机器人设计者、生产者和使用者的道德能力。如此,既为相关的政策制定和技术开发提供参考,又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伦理规范的和谐统一。

    2025年S1期 v.27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的刑事责任探析

    黄佳乐;

    自动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驾驶模式产生了深刻变革,并对刑法领域中的罪名认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立法的滞后性使得自动驾驶汽车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产生冲击。通过产品犯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追究汽车生产者责任亦存在认定难题。应从责任主体区分的角度出发,对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黑客追究刑事责任,明确特定条件下驾驶人的交通肇事责任,增强相关主体的注意义务,并引入“被允许的危险”理论以免除汽车制造商在可预见风险外的过失责任,希冀平衡公共安全与技术创新之关系,确保刑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2025年S1期 v.27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UNICITRAL机制下透明度规则的规制路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李佳欣;

    国际投资仲裁的正当性危机引发了投资仲裁的透明度改革,为推动改革,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出台了第一个系统性设置程序透明度规范的《透明度规则》。在此背景下,剖析《透明度规则》的理论支撑、适用范式、具体进路及优劣势成为研究透明度改革的必要步骤。同时,通过归纳中国当下透明度规则的立法实践现状,可知中国当前在透明度改革中面临国内外的双重挑战。结合《透明的规则》的制定和适用经验,立足中国现状,中国应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出发,采取积极措施规避风险,参与和推动投资仲裁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改革,为推动国际透明度原则的法治化发展,维护全球治理体系的公平与民主贡献大国力量。

    2025年S1期 v.27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轻罪治理视野下出罪路径的优化——兼论宽严相济政策的效应

    李天诚;马颖媛;

    随着轻罪案件不断增多,犯罪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轻罪治理体系建设提上改革日程。程序的出罪功能是解决犯罪标签溢出等轻罪治理难题的不二选择,在轻罪治理的背景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当前程序出罪面临着入罪推定扩张、程序法规定的出罪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轻罪案件入罪有余而出罪不足,对于轻罪案件没有起到疏通的作用,因此需要从限制事实推定以及增加不起诉程序供给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配合轻罪时代的治理要求。

    2025年S1期 v.27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网络空间犯罪中网络平台违法信息管理不作为的规范分析与罪名选择

    厉兴国;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犯罪已不仅指将计算机作为犯罪对象或将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的犯罪,更多地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犯罪。为抑制网络空间犯罪,有必要对网络平台违法信息管理不作为进行规制。网络平台此种不作为的不法性在于“未对法益侵害风险进行防控”;其与法益侵害结果间只具有“规范层面”的因果关系。基于不法性与因果关系构造上的差异,违法信息管理不作为无法构成不纯正不作为犯罪;即使在责任形式为故意的情况下,网络平台也无法作为帮助犯,按照网络空间犯罪的正犯罪名被定罪。当违法信息管理不作为引发的结果满足一定限度条件时,是可能构成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

    2025年S1期 v.27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比较法视域下民意与司法的动态博弈:因素、机制与制度调适研究

    王利元;

    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个案变成公案的现象凸显了公众对社会公正与法治的深切关注。对比“昆山反杀案”与“江歌案”中动态民意对司法发挥的影响,揭示出民意表达与司法正向相互促进与逆向对立冲突的二元关系。通过自媒体“信息茧房”效应、匿名化机制的舆论导向、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等因素来考量民意对话司法的缘由,并探寻民意以“固守传统认知”“扩大私立保护”正向作用于司法的方式。鉴于此,有效排除异化为“网络审判”的非理性民意干扰,构建一套从“观察-反馈”到“公开-释明”再到“规范-监督”的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框架尤为重要。

    2025年S1期 v.27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零工经济下个人所得的税收治理

    周婕;

    零工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也带来税收治理的困境。具体而言,在个人所得税层面,存在个人所得性质难以明确界定、传统税收征管模式难以适用、费用扣除制度不完善三大挑战。剖析个人所得税收困境的成因,一是基础法律关系性质模糊,二是信息不对称影响,三是既有规则背离公平与发展理念。为此,有必要改进现有法律制度框架,通过关注劳动法与税法的双向互动,构建实践标准以区分个人所得性质;细化平台、个人涉税信息报送的义务以提高税收遵从度;改善税前扣除制度以体现税收公平、劳动者发展权,维护劳动者权益、国家财政利益,促进零工经济健康发展。

    2025年S1期 v.27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知识蒸馏合法性边界研究——从DeepSeek与OpenAI的争议出发

    张林轩;

    知识蒸馏作为人工智能模型轻量化领域的核心技术范式,凭借其低训练成本与高部署效率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但技术实践中衍生的法律主体资格争议、数据权属模糊性等问题,亟须构建适配数字时代的治理框架。基于“人类创作中心主义”原则,从输出内容权属与技术价值取向双重视角切入:其一,若教师模型生成数据直接作为蒸馏来源,其因缺乏法律主体资格无法主张权利;其二,须系统性评估技术行为对原模型市场地位的实质影响,并平衡技术创新生态与公共利益间的动态关系。为此,提出“权属界定—合规机制—市场规制—国际协同”四维治理框架。具体而言:在权属界定层面,通过解析开源与闭源模型输出的法律属性构建差异化确权路径;在数据合规层面,设计数据溯源机制与透明度标准,采用模型训练与输出隔离策略;在市场规制层面,利用合同转移风险,采取合理策略进行抗辩;在国际协同层面,推动跨境数据主权协调机制创新。

    2025年S1期 v.27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仲裁协议有效性的司法支持——评亿海国际有限公司申请认可和执行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裁决案

    孙婧;

    亿海公司申请认可和执行香港仲裁裁决案的核心法律争议在于在合同未订立的前提下,仲裁约定是否有效,是否能够独立于合同作为纠纷解决方式的约定。如果是,那么仲裁协议依照仲裁地法律达成合意,仲裁协议依照仲裁地法律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本案法院认定仲裁协议依据的是仲裁地中国香港《仲裁条例》的法律要求,即合法成立并具有法律效力,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裁定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在本案中,关于仲裁协议的成立以及仲裁协议的独立性的认定,应采用仲裁地的法律。结合相关仲裁实践,进一步分析仲裁协议有效性的法律依据。

    2025年S1期 v.27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新《公司法》下股东查阅会计凭证的制度构建

    王嘉辉;

    股东是否有权查阅会计凭证的争论由来已久。新《公司法》赋予股东查阅会计凭证的权利,但需要对权利的行使进行规制,以保护公司利益。股东查阅会计凭证诉讼中,经历了从股东向公司转移举证责任的过程。新《公司法》第57条与第110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均可查阅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但需要提出书面申请并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依据的可拒绝提供查阅。同时,《公司法解释(四)》规定了正当性目的的限制和举证责任分配。在股东查阅会计凭证时,公司应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利益。

    2025年S1期 v.27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人类早期生命发展阶段抚养利益保护问题研究——以《民法典》第16条为中心

    刘璟锟;

    我国民事立法已有对胎儿利益保护的相关规定,并且对胎儿受保护的情形进行了不完全列举。但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胚胎和配子可独立于人体而存在。实践中出现针对配子和胚胎抚养利益保护纠纷的案件,相关案件对抚养关系的认定和抚养利益的确认在裁判结果上有一定的差异:是否应当以侵权行为发生时的生命阶段为判断标准不确定,胎期前的生命阶段是否受法律保护以及不同生命初期状态受保护的限度不明确。对此,立法上应完善抚养利益保护制度。一是应当明确配子和胚胎是否应受到保护,二是明确抚养利益保护应当侧重对胚胎和胎儿是否娩出为活体的考察而非以侵权行为发生时为准,三是细化不同人类早期生命阶段受保护的条件。

    2025年S1期 v.27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刑事侦查中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的应用与法律规制

    刘仁钊;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技术能够解决影像证据分辨率低、细节模糊、目标不清晰的问题,在刑事侦查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提升监控视频的清晰度,精确识别关键信息,修复旧影像证据,有利于提升侦查效率,拓展侦查边界,提升影像证据证明力。但受制于算法黑箱效应,该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增强后的影像证据面临真实性、合法性等问题,冲击了程序正义原则,还可能导致侵害公民隐私,产生安全风险。鉴于此,应当建立影像证据的鉴定标准,明确影像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查其可采性,加强司法监督,优化程序保障机制,并进一步健全影像证据的法律规制体系,确保该技术的使用能够提升侦查效率,维护司法公正,为司法实践带来更多益处。

    2025年S1期 v.27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金融必需数据强制开放的反垄断法规制进路

    张琛;

    金融数据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金融必需数据的强制开放对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数据价值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数据反垄断的框架下,传统的必需设施理论的应用需要经过必要调适,以适应金融数据的特殊性。因此,应构建分级分类制度以兼顾数据流通与保护,将标准必要专利中的FRAND原则移植适用于金融必需数据的强制开放,以确定合理的定价标准。此外,为进一步推动数据开放,还应赋予金融机构在面临竞争威胁或合理保护隐私数据时的正当抗辩权,以平衡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机制建立明确的金融数据流通与保护规则,充分释放金融数据要素市场潜能,助力金融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

    2025年S1期 v.27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生态绿色视角下电力-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杨俊义;李冰洁;薛禾雨;夏超鹏;伏成志;

    在“双碳”目标引领全社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构建可量化、可比较的区域生态绿色评价体系,是科学支撑发展路径优化与精准施策的关键。电力数据凭借其时效性高、覆盖范围广、颗粒度细等特征,能够动态、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结构与强度,为绿色发展评估提供独特优势。从生态绿色视角出发,融合产业耗能、绿色治理与节约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电力-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为例开展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高耗能产业节能成效逐步显现,重点产业的单位产值能耗持续改善;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驱动能源结构绿色化进程加快;工业领域整体资源节约度呈下行态势,凸显能效提升潜力仍有待挖掘。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测度区域绿色化水平,揭示电力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薄弱环节,为宏观政策的精准实施提供数据支撑与方法论参考。

    2025年S1期 v.2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字经济与税收征管能力:影响效果、机制分析与空间效应

    张起慧;谭淳丰;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兴经济形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对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能力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2011—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税收征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能力。机制分析发现,增强税收分权和优化税收结构是数字经济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作用渠道。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税收征管能力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时代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数字经济税收治理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S1期 v.27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耕地保护政策的经济机理及其科学优化

    吴俊廷;

    耕地保护政策经济机理含量不足,是目前未形成深度自发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学场域中,该政策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经济扩张对耕地量质的外部不经济,闲置行为对耕地要素能力的负溢效应,以及管制性产权制度对其配置与利用效率的抑制。解析该政策设计的经济逻辑,其本质目标应为保障耕地的可持续性生产要素效能总供给;机制设计应为限制耕地转用的副作用,并提高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和配置效率。综合现状分析,政策可从三方面优化:构建耕地转用副作用与转用成本的关联政策,提升不规范耕地转用的成本以控制负外部性;提高耕地闲置机会成本并设置持续性地力保持补贴,以激励耕地利用与其持续性;适应性推行耕地产权股份化与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降低交易成本并提升配置效率。

    2025年S1期 v.27 105-10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热点演进及趋势分析

    郑健;谭延敏;张铁明;

    为提升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解,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中2008—2024年的研究文献,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对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形成少量作者合作群体,但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分散程度高;研究机构间合作紧密;研究热点演化经历理论的引入与初步探索、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研究、创新与数字化三个阶段;目前研究热点涵盖能力与创新、战略与管理、绩效与价值创造三大主题,该领域的热点具有时代性和专业性。最后,从动态能力与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网络化合作、多层次视角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

    2025年S1期 v.27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文学与语言学

  • 论《七十家赋钞序》对《文心雕龙》的接受

    李晨晨;

    清代学者张惠言,作为常州学风与阳湖文派的杰出代表,自幼便深谙《文选》精髓,对古赋怀有浓厚兴趣。他所著《七十家赋钞序》堪称清代“重古斥律”复古文论的典范之作,与《文心雕龙》的理论和写作手法存在深刻的契合与内在呼应。在这篇序文中,张惠言不仅精准把握了《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体系,更通过创造性转化,将刘勰的思想融入自身的理论建构。这种独特的学术实践,既体现了对南朝文论传统的自觉传承,又彰显了其复古尊古的文学主张。

    2025年S1期 v.27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从悲悯同情到躬身内省——略论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车夫形象

    陈梓萱;

    五四初,人力车夫作为新的城市底层劳动者代表形象进入知识分子的视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他们的态度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学传统的悲悯同情。但这一时期的车夫却拥有了平等甚至超越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因此,他们也引发了知识分子的仰望、敬佩与反思。由于人力车夫是研究社会转型的活化石,很多作家将目光集中于他们的生活。他们相较于传统农民阶层有本质性差异,但大多数作家在面对他们时,还无法跳脱出古人的视角与思维,表达一以贯之的同情。然而,在革命向前推进与自身认知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知识分子的态度亦在不断转变,最终趋于一种更加深刻的内省。这种自我反省指引知识分子进一步认知底层劳动人民真正优于自身阶级之处,成为他们发掘底层劳动人民力量的重要环节。

    2025年S1期 v.27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蚌壳逐渐打开——张翎小说《归海》的复调叙事分析

    董羽彤;

    《归海》在客观上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复调”特征。首先,显性与隐性文本、跨文化的语言处境,与以书信为代表的文类杂糅,形成了复调的外层表现;其次,以“转述”形式而展开的叙事,形成了文本三级以上的复杂叙述层级,客观上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天然距离;再次,在春雨“失语式”的个人史建构中,他者的复调实现了“大历史的真实”与“小历史的模糊”的位置互换。这些“复调表现”客观地呈现在小说的文本中,成为张翎创作中自觉与非自觉杂糅的模糊地带。

    2025年S1期 v.27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金译本《骆驼祥子》之“变形记”——从老舍与译者的恩怨谈起

    吕沁妍;

    1946年老舍受邀赴美后不久,便陷入与《骆驼祥子》译者伊文·金(Evan King)错综复杂的版权纠纷中。老舍对译者自作主张的大幅删改行为颇有微词,并差点与之对簿公堂。金译本采取了顺应战后美国社会现实的翻译策略,在直译的基础上添加人物、拼接情节,并将悲剧结局改为喜剧,整体性颠覆了原作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实际上,如此大刀阔斧的改译行为与符合读者期待的东方主义思想和“美式浪漫主义”的潮流有关。如今,金译本理应得到更为理性客观的历史评价。这不仅是时代语境转变的结果,也契合了五十年代新形势下老舍对原作精神话语层面不遗余力的修补。

    2025年S1期 v.27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现代流行音乐歌曲的翻译挑战与多模态话语分析

    吴倩;

    音乐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全球性文化表达,其旋律的和谐与歌词的深邃共同触动着人类的心灵。在现代流行音乐领域,寻求东西方审美的微妙平衡尤为关键。本文旨在综合评述当前歌曲翻译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针对国内主要流行音乐平台——QQ音乐上现代英文歌曲的汉译实践,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揭示了文化适配、语境重构、内容传达和表达协调在歌曲翻译中的关键作用,为英文流行歌曲的汉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经验。

    2025年S1期 v.27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高等教育及其他

  • 思政引领下高等桥梁结构分析理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与产教融合育人

    熊文;朱彦洁;马小龙;

    以“交通强国”和“新基建”等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探索面向新时代桥梁工程师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构建科学的思政育人目标,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资源,设计与实施思政教学模式,并优化考核体系,实现“思想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国家发展责任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实施。从产教融合的角度,促进学科知识与实际工程需求的对接,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桥梁工程人才。

    2025年S1期 v.27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交通运输专业“GIS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柏春广;

    随着GIS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陆续开设“GIS技术与应用”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具有跨学科、内容多、技术性强等特点,因此建设一套与课程目标及学情相适配的课程体系非常必要。本文从课程所需概念与理论知识、实践训练、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讨论了课程体系应包含的内容,并分别对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方式给出了初步建议,指出课程体系需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学情及教学效果逐步调整完善。

    2025年S1期 v.27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高校国防类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刘小铭;张胤;

    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高校国防类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增强国防教育的实践互动、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并培养纪律性,在我国主要分为四大类别。通过访谈调查,深入剖析了该校国防类社团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组织成员向心力不足,缺乏有经验的领导者,缺乏共同目标,发展资源不足等真实问题,并据此从构建共同愿景、建立导师制度及加强外部合作三个角度出发,探寻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5年S1期 v.27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以评促教:中小学科学素养培养的创新路径

    邓晓棠;柏毅;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各国也将科技人才看作最核心的竞争力。基于此时代背景,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评价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我国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选拔人才,但其长期危害不容忽视,给学生带来了创造力受限、学习兴趣低、片面发展等问题。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将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重要性入手,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科学素养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从国际四大科学素养评测出发,探究以评促教的理念及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27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地方师范院校乡村师范生培养的困境与跨境

    刘琦;欧阳修俊;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振兴教育事业有赖于建设起一支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乡村教师的主要阵地,无论从办学宗旨还是从高等教育学的第三职能来看,都有着天然的乡村教育使命。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在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乡村使命感缺乏、去乡村化倾向严重、“离农”价值观占据主导等问题。应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乡村教育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创新教育政策,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二是强化师范生本土化培养,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三是优化课程与实践教学,构建系统支持体系,形成合力共同支撑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具有乡村使命感和乡村情怀的新时代乡村教师,打通地方师范院校赋能乡村教育理念、过程、结果齐头并进的高质量发展通道。

    2025年S1期 v.27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融合大语言模型的交通数据分析课程辅助教学探索

    徐铖铖;周仲昂;

    大语言模型(LLMs)的快速发展为数据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以交通大数据分析课程为切入点,探讨LLMs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设计了三种典型教学场景。结果表明,LLMs能够通过动态反馈、个性化支持和实时指导,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实践能力。然而,尽管LLMs在教学中展现了巨大潜力,其应用仍面临输出质量不稳定、数据隐私风险及学生过度依赖等挑战。为此,研究提出了加强监督、优化规范、培养批判性思维等策略,以确保LLMs的合理使用。结果表明,将LLMs融入交通大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与学习成效,还为智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的探索提供了可行的示范路径。

    2025年S1期 v.27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DAW软件在高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单若禹;

    对于音乐教育和DAW软件(数字音频工作站/作曲软件)的研究之间的结合,是基于将DAW软件所拥有的数种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具有相当的实用性的功能应用于教师教学以及课后作业的设计之中的目的。首先,文章举例说明列举DAW软件应用于独唱形式的歌唱教学中的两个方案:利用DAW软件和调音插件将音频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利用DAW和音频工程软件进行范唱提取与跟唱实践。其次,列举DAW软件应用于重唱、合唱教学中的两个方案:其一是用DAW软件辅助声部独立性,其二是通过模拟调音台使学生体验舞台模拟实践的美妙感受。接下来,采用比较法阐明了DAW辅助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势。最后,研究结果表明:将DAW软件应用于高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确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

    2025年S1期 v.27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从把关到建设:媒介融合时代编辑角色变革与转型路径

    于超宁;

    媒介融合对出版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编辑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把关者,面临着诸多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立足于文化把关人视角,从把关职能、信息冗余、职能范围、新兴技术方面探讨了编辑角色的变革,从理性判断、出版契机、智媒体系、数字治理方面分析了编辑角色的转型趋势,并阐释了元宇宙时代的影响及编辑的应对进路。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角色转型,亦是出版行业的格局变迁,编辑应厘清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做好文化把关人与文化建设者。

    2025年S1期 v.27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