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慧;廖春阳;
朱子的鬼神观偏向理性化。朱子将鬼神视作气化意义上的“归伸”,“祭祀之鬼神”是将归伸义置于祭祀领域:天神地祇更接近于气化,由万物一源而实现其祭祀;祖先之祭则依赖于后人对祖先之气的继承。南宋时期的礼俗受佛、道影响颇深,朱子对佛、道、墨之鬼神丧祭思想进行批评,在思想与实践中力求排除这种神秘化倾向,故其并未对儒家传统鬼神观“赋魅”,而是在“不魅”的理性主义立场上力求“祛魅”。
2025年03期 v.27;No.153 114-121+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魏福明;鲁迅剑;
王安石是北宋义理之学的开创者,其经典诠释具有鲜明的义理向度。在《洪范传》中,王安石建构了“以五行为宗”的本体论学说,探究了《洪范》原典所蕴含的“性命之理”和“道德之意”,并对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形成了以“继天道而成性”为标志的合理的天道与人道辩证关系思想,从而批判和扬弃了弥漫于汉唐《洪范》诠释中的天人感应和五行灾异学说,推动了经典诠释由“我注六经”式的训诂之学向以“六经注我”为标志的义理之学的发展。《洪范传》是王安石经典诠释的代表性著作,在《洪范》诠释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25年03期 v.27;No.153 122-13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易学尧;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尊礼尚乐的礼乐型文化,“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的观念及“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的思想可谓既深且厚,并由此形成了礼乐伦理精神。这种礼乐伦理精神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并凝结成卓尔不群的建筑伦理精神。整体上考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具有“以器显道”或“以器载道”的伦理价值功能,而且具有“人伦轨模”的伦理价值旨趣,凸显出儒家礼乐伦理的核心要义。传统民居建筑对儒家礼乐伦理核心要义的凸显既通过“休戚与共”的礼乐伦理秩序表现出来,亦借助“崇德贵和”的礼乐伦理敦化和“重伦守礼”的礼乐伦理规范得以强化。三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礼乐相和”的伦理精神大厦,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2025年03期 v.27;No.153 134-14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岩;
作为“四书”之一,《孟子》在中日韩儒学史上均产生过重大影响,“舜发于畎亩”章更因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而广为传诵。中日韩儒者通过注解此章,深入阐发了对性命义理之说、经世致用之学的理解,充分表现了儒学直面时代命题、不断自我调整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在中国,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通过注释“动心忍性”等,充分发挥了心、性、仁等理学命题,展示了宋明理学的框架与思路。明清《孟子》注疏回应王学末流空疏之风,不仅阐发出了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儒学精神,更是考证史实、考辨字义,显示了笃实学风的兴盛。日韩儒者既继承了中国儒学的治学方法,又以“实学”的姿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日韩儒学,影响了日韩近代化进程。事实上,如果在世界文化范围内审视,可以发现中日韩儒学均形成了直面现实问题、积极入世的学问风气,均将“人”作为解决发展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因素。这也正是包括孟子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2025年03期 v.27;No.153 143-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