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哲学

  • “心”之性质、类型与特点——中国哲学的读解与赋义

    李承贵;

    中国哲学对于“心”之性质、“心”之类型、“心”之特点等都进行过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关于“心”之性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三种指认,即善之心、恶之心、兼善恶之心;关于“心”之类型,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四种界定,即认知心、情绪心、思维心和意志心;关于“心”之特点,中国哲学主要论及了无形无臭、无影无踪、变幻莫测、虚明可鉴等四种表现。这些判断展示了中国哲学对于“心”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哲学关于“心”的讨论,透显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心”之善的判断,是为了弘扬良善,“心”之恶的判断,是为了清除邪恶,从而表现出伦理关怀;其对“心”类型的界定,则表现出对“心”的本质与特性的求解及其水平,从而折射出科学探索精神;其对“心”特点的解释,不仅为“心”去恶趋善指明了方向,而且显示了“心”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因为“心”的圆融无碍意味着升华、富裕百姓生命而与民心贯通。

    2024年06期 v.26;No.150 5-15+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船山诗歌美学中的儒佛道三向度

    尚荣;

    船山诗歌美学以其“唯气论”哲学思想为基础,其中包含了儒佛道三向度。儒家向度方面,船山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兴观群怨”说,并将其发展为“诗道性情”论,这是船山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基础。佛家向度方面,船山将“佛家现量”说引入诗学理论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诗学现量”说,这是船山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审美直觉。道家向度方面,船山吸收了老子的“大音希声”说,并将其进一步概括为“无字处皆其意”,这是船山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境界。船山诗歌美学是我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高峰,其中的儒佛道三向度对于当代文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2024年06期 v.26;No.150 16-2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绝地天通”到“感而遂通”:感通观念的起源及嬗变

    董春;

    “感通”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们多从《系辞传》中的“感而遂通”一词展开阐述。而这一观念之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之际,颛顼为扭转“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之弊而“绝地天通”,至此有了人神之别,由此方有“感通”之需求,这一时期感通的对象及实现依据均依赖于神秘的鬼神。至三代之际,随着人类理性的启蒙,人与神的感通方式和内涵都发生了转变,虽然这一时期“感通”所采用的是祭祀及巫卜等种种手段,但是人之德性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而到春秋战国之际,“感通”在《易传》中方作为一个哲学观念正式出现,随着后世学者的诠释而被赋予宇宙论、本体论的内涵。

    2024年06期 v.26;No.150 25-3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

  • 依赖语境的伦理普遍主义

    范志军;

    当代以麦克道威尔和丹西为代表的伦理特殊主义者批评以康德伦理学为典范的普遍主义道德,认为这种道德将伦理原则公式化,脱离具体语境来运用普遍原则,这导致伦理判断对具体语境是不敏感的。当代康德主义者回应了伦理特殊主义者对普遍主义道德的批评,他们通过降低普遍原则的抽象性和引入道德敏感性规则,试图建立依赖具体语境并对具体语境敏感的普遍主义道德。但是他们的这种回应是有问题的。不过,如果我们区分开道德法则和德性法则,实践的规定性判断和反思性判断,把康德的普遍原则看作德性法则,道德判断看作实践的反思性判断,那么就能够思考一种康德式语境依赖和敏感的普遍主义伦理。

    2024年06期 v.26;No.150 33-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偏见与冲突治理的内在主义进路及其知识表示

    徐进;王珏;

    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寡头垄断与层级分化的格局。开发者的地域、文化、教育背景差异,以及训练数据的社会、文化、政治属性差异,正在加剧知识垄断和伦理垄断,放大文化偏见和价值观冲突。人工智能偏见和冲突的治理需要以大科学的研究理念,生成伦理与技术的同步链接,以确保技术与伦理的协同发展。伦理治理的内在主义进路具有哲学和技术两方面的学理基础:将伦理准则作为人工智能的逻辑起点而非评价标准,创造具有道德能动性的人工智能,是防范、化解偏见和冲突的有效策略;预训练-微调的技术范式和微调数据集是内在主义进路的技术基础。以本体表示法作为结构化伦理知识表达和语义推理的基础,设计再微调的技术路线和伦理数据集对大模型进行伦理智能优化,为建构人工智能的道德能动性提供了方法论和路线图。以中国伦理为例的本体知识表示,论证了人工智能偏见与冲突治理的内在主义进路何以可能。

    2024年06期 v.26;No.150 43-50+14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农民道德观念的生成与转型——基于唯物史观对《农民的终结》的探讨

    刘昂;

    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变迁过程中,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民道德观念发生转型。这一现象在西方国家也曾出现,并被孟德拉斯称为“农民的终结”。通过剖析《农民的终结》不难发现,传统法国农民以小块土地为基础,形成了勤勉耐劳但趋于保守、容易散漫的道德观念。伴随社会发展,传统农民趋于终结,现代农业劳动者开始显现。对于他们而言,劳动的道德价值不断弱化,经济理性逐渐增强、规则意识得以提升。《农民的终结》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对农民道德观念的生成及其转型进行系统阐释,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唯物史观存在一定误解。当前形塑中国农民道德观念,应当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借鉴《农民的终结》相关理论资源及其方法。

    2024年06期 v.26;No.150 51-5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企业ESG表现对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

    方先明;刘源鑫;

    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不仅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ESG为其提供了新的引擎。利用2012—2023年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企业ESG表现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采取更换被解释变量、更换核心解释变量及更换固定效应等处理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ESG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和对管理层进行薪酬激励两个渠道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ESG表现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显著;最后,进一步发现ESG各分指标中治理评级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作用最明显。研究结论为企业通过ESG投资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4年06期 v.26;No.150 59-7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管新闻报道的媒体情绪能影响企业ESG表现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杨波;赵攀雨;彭昊雯;

    近年来,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为核心要义的ESG理念得到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在高层梯队理论和利益者相关理论基础上利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高管新闻报道的媒体情绪对企业ESG表现可能的影响和机制。此外,通过中介效应检验了管理者的超额津贴、融资约束与高管新闻报道的媒体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新闻对企业高管的媒体报道越正向企业ESG表现越好,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新闻媒体对高管的正向报道会通过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提高企业ESG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受到更多正向高管新闻报道和ESG表现更好的企业的股票回报率更高,机构投资者更乐意持有高媒体情绪指数的公司股票。

    2024年06期 v.26;No.150 72-8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控制权视阈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复合规制研究

    王维维;王义保;

    有效的规制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根本保障。研究PPP控制权配置和治理规制类型化对PPP公共利益目标和公私利益平衡的影响,构建PPP复合规制体系。在拓展控制权内涵、实现经济领域控制权与行政领域控制权统一的基础上,解构控制权,进而探究控制权配置和复合规制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依据PPP多元主体—利益平衡—控制权配置—规制工具策略—复合规制的脉络,从整体上建构PPP复合规制的逻辑体系。以控制权为视阈探究PPP复合规制,既能全面深入理解PPP的本质内容,又能从整体上建构PPP复合规制的逻辑体系。

    2024年06期 v.26;No.150 87-9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双碳”目标下应对气候变化司法规则的反思与优化——从消耗臭氧层物质案件切入

    刘超;何俊燊;

    “双碳”目标下,司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力量。在环境司法专门化改革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环境资源案件类型与统计规范(试行)》预期规范环境案件类型,统一环境司法标准,其将气候变化应对案件列为五大环境资源案件类型之一,拟为推进“双碳”目标提供裁判规则指引。保护臭氧层是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优化消耗臭氧层物质纠纷司法解决是司法契合“双碳”目标机制创新的重点。以消耗臭氧层物质案件的司法判决为重点个案,多维度检视,可归纳司法样态的现存困境:核心概念内涵界定不清、案件类型化欠缺周延性、责任认定未形成统一规律。建议从明晰类案概念体系以加强类型化建构、实质归纳类案的本质特征及其受案范围、实现刑事责任认定的类型化转向三方面,完善气候变化应对类案件的类案司法规则。

    2024年06期 v.26;No.150 97-109+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7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商业秘密行政法保护的法理逻辑与制度构造

    孟星宇;

    商业秘密的行政法保护事关商业秘密全链条保护战略的实现。行政法规则的介入虽不具有主动性,但已改变商业秘密的单一私权保护体系与制度结构。行政权下的保密附随义务与政府信息公开豁免制度形成了新的商业秘密规则适用关系,并调整了商业秘密的识别逻辑。行政法保护下的主动且前置的商业秘密识别逻辑应替代单一私权保护下商业秘密被动且后置的识别逻辑。行政职权扩张下的公法理念应融入商业秘密的保护体系中,商业秘密权利确认的转向、“秘密性”与时限认定,以及公共利益衡量的限缩应作为理论变更的落脚点。立法中应以商业秘密作为保护规则设计的核心,探索“统一立法”的结构调整,优化公私法兼容的保护机制与识别规则,以期实现商业秘密的全链条保护。

    2024年06期 v.26;No.150 110-12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历史与文化

  • 熙宁变法中的道学之争及审美转向

    李昌舒;曹务龙;

    熙宁变法不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北宋风起云涌的儒家思想内部的一次激烈冲突,主要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之间的矛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变法的政治冲突,或者是具体的学术之争,但通过对二者思想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二者有同有异:异者,是关于“道”与“术”的关系,或者说“道”为一还是为二;同者,都致力于性命道德的追求。变法及其失败对于洛学以及南宋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奠定了两宋之际文化转向的雏形。北宋前中期士人关于审美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中也得以消解,“道”成为审美的标准,这也是南宋美学转向内在的根本原因。

    2024年06期 v.26;No.150 121-13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文本黏合形式与意义的复杂性呈现——论《民谣》历史叙事的先锋性及其意义

    陈娇华;

    《民谣》以拼图式艺术结构、驳杂多变的叙述方式及多样化互文性等形成多文本黏合的先锋形式,呈现并整合传统与现代、革命与启蒙以及文人情调与知识分子精神等相交织的复杂思想意涵,体现对确定性价值意义的追寻。这是时代社会、文学思潮及作者创作追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昭示了当代先锋小说创作探索不断趋向深化的态势,也揭示了21世纪初先锋历史叙事发展的新趋向,即将分裂、驳杂的片断整合为一个整体,以探索历史与现实、自我的关联,实现对于文学与世界确定性价值意义的重构。

    2024年06期 v.26;No.150 131-13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求于性灵,寄托遥深:况周颐《蕙风词话》及其词学“性灵”说

    邱悦;周群;

    况周颐晚年取舍旧论,融综词学精髓,汇于《蕙风词话》。博览前人相关诗词理论观念,加之故梓濡养与乡贤开引,蕙风实现对“性灵”的肯认与积淀。为力矫常州词派比附过甚之弊,况氏直指其“呆寄托”的疏谬所在,并引入“性灵”而与“寄托”融通,由此,况氏以推举“词心”为思想核心,对诸多词学问题展开论述,遂成其词学“性灵”说。其说创辟之处,则在于改造“重拙大”理论,形成自身特有的词史观与填词之道,展现出“即性灵,即寄托”的词论立场与“恰到好处”的审美特征。

    2024年06期 v.26;No.150 138-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