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承贵;
中国哲学对于“心”之性质、“心”之类型、“心”之特点等都进行过广泛且深入的讨论。关于“心”之性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三种指认,即善之心、恶之心、兼善恶之心;关于“心”之类型,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四种界定,即认知心、情绪心、思维心和意志心;关于“心”之特点,中国哲学主要论及了无形无臭、无影无踪、变幻莫测、虚明可鉴等四种表现。这些判断展示了中国哲学对于“心”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哲学关于“心”的讨论,透显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心”之善的判断,是为了弘扬良善,“心”之恶的判断,是为了清除邪恶,从而表现出伦理关怀;其对“心”类型的界定,则表现出对“心”的本质与特性的求解及其水平,从而折射出科学探索精神;其对“心”特点的解释,不仅为“心”去恶趋善指明了方向,而且显示了“心”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因为“心”的圆融无碍意味着升华、富裕百姓生命而与民心贯通。
2024年06期 v.26;No.150 5-15+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尚荣;
船山诗歌美学以其“唯气论”哲学思想为基础,其中包含了儒佛道三向度。儒家向度方面,船山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兴观群怨”说,并将其发展为“诗道性情”论,这是船山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基础。佛家向度方面,船山将“佛家现量”说引入诗学理论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诗学现量”说,这是船山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审美直觉。道家向度方面,船山吸收了老子的“大音希声”说,并将其进一步概括为“无字处皆其意”,这是船山诗歌美学体系中的审美境界。船山诗歌美学是我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高峰,其中的儒佛道三向度对于当代文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2024年06期 v.26;No.150 16-2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春;
“感通”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们多从《系辞传》中的“感而遂通”一词展开阐述。而这一观念之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之际,颛顼为扭转“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之弊而“绝地天通”,至此有了人神之别,由此方有“感通”之需求,这一时期感通的对象及实现依据均依赖于神秘的鬼神。至三代之际,随着人类理性的启蒙,人与神的感通方式和内涵都发生了转变,虽然这一时期“感通”所采用的是祭祀及巫卜等种种手段,但是人之德性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而到春秋战国之际,“感通”在《易传》中方作为一个哲学观念正式出现,随着后世学者的诠释而被赋予宇宙论、本体论的内涵。
2024年06期 v.26;No.150 25-3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