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

  • 仁爱正义论:情感正义论的儒家版本——儒家情感伦理学再讨论

    黄玉顺;

    中西方都有正义论的传统,而且其中都有作为情感伦理学的情感正义论的传统,但两者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作为“生活儒学”的次级理论,儒家的基础伦理学——“中国正义论”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正义论,但其核心并非泛泛的“情感”,而是特定的“仁爱”情感,因此可以称之为“仁爱正义论”,这就是情感正义论的儒家版本。该理论以“仁爱”情感来阐明所有社会正义问题,其要领是区分“仁爱”情感的两个维度,即“差等之爱”与“一体之仁”(“博爱”):作为正义问题的触发点的利益冲突,正是仁爱之中的差等之爱的结果;而解决利益冲突问题的情感路径,则正是仁爱之中的超越差等之爱的博爱情感。从差等之爱向一体之仁的情感跃迁,其情感机制是推己及人的情感“推扩”:首先是在“情理之思”中形成“良知”即作为道德情感的正义感(“知”“是非之心”)。然后是由正义感的理性化而形成作为情感理性的正义原则(“义”),即源于博爱“情感”的正当性原则和源于生活“情实”的适宜性原则。最终形成“礼乐”文化,即根据正义原则,运用工具理性(“智”)来建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礼”);同时以艺术形式(“乐”)来消除制度规范的人际角色“别异”所造成的情感疏离,形成社会群体的情感“和同”即社会和谐。

    2024年04期 v.26;No.148 5-1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道德心的开放性——儒家心灵哲学的两种范式及其超越

    李海超;

    儒家心灵哲学中存在两种道德心范式,一种是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道德规范型”范式,一种是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道德本体型”范式。前者将道德心看作形而下的有限心,因而对认识心、情感心具有相对较强的开放性。后者将道德心或性提升到了绝对本体的高度,因而对认识心、情感心产生了相对的封闭性。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试图通过“道德本体型”范式的内部调适实现道德心对认识心的充分开放,但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至大无外”的道德心性设定而不能成功。只有回归孔孟儒学,并对其情感本源论和“道德规范型”心灵哲学范式做出当代的阐释,才能实现道德心向认识心、向现代性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充分开放。

    2024年04期 v.26;No.148 15-2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儒家“情义伦理学”论纲

    胡骄键;

    自西学东渐以来,对儒家伦理学的诠释基本都是借用近代西方伦理学理论框架来规整儒家伦理学,这种研究思路虽有对话、借鉴与反思等学术研究价值,却未能敞开儒家伦理的真精神。儒学作为一种追求入世的生活实践智慧,其伦理思想是以“情”(包括生活实情和生活情感)为基本价值追求来对生活进行好坏、善恶的系统性反思,并由此形成伦理规范、道德义务的正义性和适宜性基础,亦即“义”源出于“情”。同时,儒家的道德教化也是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生活感化。因此,儒家伦理思想可以“情义”一词予以统摄和概括。事实上,“情义”一直就是中国人进行道德判断的核心概念。以“情义”为核心概念来诠释儒家伦理思想,无疑更贴合儒家伦理思想的特质,也更贴合中国人伦理生活的实际。

    2024年04期 v.26;No.148 25-3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机构投资者能有效识别管理层语调信息吗?——基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文本语调

    沈红波;石若瑜;陈鹏翔;

    基于我国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围绕语调信息的有效性和机构投资者的有效识别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管理层语调信息整体上是有效的。越积极的净语调预示着公司未来业绩越好,股标超额回报越高。(2)机构投资者整体上能有效识别管理层语调信息,其当期持股比例及其变动与管理层语调正相关,显示出超前于市场的投资决策能力。(3)进一步,当管理层语调与公司业绩的变动方向相反时,语调信息的有效性下降,对公司未来业绩预测和股票超额回报均有所降低。而且机构投资者在当期显著降低其投资动机,这进一步验证其对管理层语调操纵问题的有效识别和应对。研究支持机构投资者对管理层语调信息的有效识别,建议进一步完善MD&A信息披露制度,遏制管理层机会主义,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2024年04期 v.26;No.148 35-46+150-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融发展能够改善教育代际流动性吗?——基于微观家户数据的分析

    陈怡;谢宇婷;范瑞雪;樊士德;

    研究金融发展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并将教育代际流动性分解为教育代际结构流动性和教育代际交换流动性,构建金融发展对两者影响的理论框架,分析其作用机制,提出金融发展影响教育代际流动性的相关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与理论假说基本一致:首先,金融发展对教育代际结构流动性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教育代际交换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金融发展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正向影响主要来自其对教育代际结构流动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其次,金融发展对教育代际结构流动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信贷市场较为成熟的东部地区的教育代际结构流动性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最后,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子代的人力资本水平这一作用机制对教育代际结构流动性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024年04期 v.26;No.148 47-6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债券发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朱冬梅;张爽爽;杨楚风;张颖;

    在理论验证基础上利用2015—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对绿色债券发行如何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绿色债券发行显著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对重污染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非绿色改革创新试验区企业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绿色债券发行主要通过技术提升和效率改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且公众环境关注度和企业CEO绿色经历具有显著的逆向和正向调节作用。研究丰富了绿色债券相关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为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参考。

    2024年04期 v.26;No.148 62-7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3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

  • 《金融稳定法》中危机银行处置信息披露机制的法律完善

    常健;王清粤;

    《金融稳定法(草案)》首次将金融风险处置中的信息披露问题上升至法律层面。信息披露一直是金融监管领域的热门议题,已渗透到金融监管的各个环节,在危机银行处置中也不乏信息披露的身影。基于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较其他行业而言具有更高的透明度要求。尤其在危机银行处置过程中,信息披露关乎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以包商银行案为代表的危机银行处置中,信息披露仍面临着缺乏系统完备的信息披露法律规则设计、缺乏透明度导向、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缺乏风险预警功效等问题。亟需完善以提高透明度为导向的信息披露相关规则,应从主体、方式、内容层面提高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健全危机银行信息披露的风险预警机制,并注重危机处置后信息披露效应的持续性评估,以期对我国《金融稳定法》中有关危机银行处置中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2024年04期 v.26;No.148 77-86+1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双重法益构造下的个人信息圈层式刑法保护

    赵桐;

    个人信息兼具人身与社会双重权利属性,但信息安全法益的根本来源是个人信息自由,应受限于信息自决权法益。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应从信息自决权出发,以“私密-授权”为双重考核标准,构建以信息自决权为基础,兼具信息安全的“三级信息圈层保护”治理模式。其中,根据私密程度由高到低,从形式上区分个人信息的靶心圈、基本圈、辐射圈,而根据权利人的授权,从实质上调整各圈层的具体范围。对于“靶心圈”公民隐私领域或拒绝公开的核心信息,实行严格的信息自决权保护。对于“基本圈”公民有限授权的一般信息,结合比例原则与客观合目的性原则判断合理使用的范围。对于“辐射圈”完全公开的公共信息,转向被害人教义学下的信息流通风险的防范与维护。

    2024年04期 v.26;No.148 87-9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

  • 在管理与治理之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基层治理创新

    吴青熹;

    在中国“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模式中,作为核心的党委,其领导多元主体的治理机制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组织,二是协调。组织是指党委统筹和指挥各个主体完成各自的任务;协调是指党委对各个主体的统筹和指挥不是科层制下的纵向管理,而是致力于促成横向的协作。在“过紧日子”的资源约束环境下,基层政府财力趋紧,“人少事多”的问题更加突出,为达成治理目标,党委需要动员、统筹和指挥更多的治理资源和主体来完成治理任务,这使目前的基层治理创新具有强烈的管理意味。然而,由于被动员起来参与治理的主体不是科层体系内部的成员,而是社会主体与市场主体,因此党委还需要运用互惠与交换等方式进行协调,这使得基层的治理创新不止具有强烈的管理意味,还具有参与式治理的内涵,这正是中国基层之治的特色所在。

    2024年04期 v.26;No.148 98-10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共建团结:党建引领下的能人治村模式研究——基于闽中鹭村的考察

    梁晨;王心怡;

    在当前的村庄治理中,政府治理与村庄自治并未实现有效对接,特别是自下而上的自治轨道未被合理建设,导致部分治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需要有着强大组织力和整合力的党组织引领治理,在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形成新的治理共同体,共建村庄团结,实现治理有效。使用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沿用“新双轨政治”的框架分析党建引领下能人治村的具体机制和治理成效,其核心是通过党建自上而下地引领一切治理工作,实现“上轨”的向下扎根,通过把能人吸纳进党组织,实现“下轨”的对上联系。能人在党建引领下聚合成治理团队之后,不断吸纳其他人才、普通村民、外来主体等,构建治理共同体扩大治理基础,并通过重塑村庄价值等方式提高村庄团结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24年04期 v.26;No.148 106-11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艺术学

  • 宋徽宗的彼岸寄情——《千里江山图》的多种考证细说

    夏燕靖;

    针对《千里江山图》的考据可以有多种路径,本文以微观考证的方式,从解读北宋绫绢工艺入手,探讨《千里江山图》采用绢本作绘呈现出的包括丝织纹理与运笔走势间的有致和谐,以及青绿山水在卷本上随类赋彩层层渲染,尽显绫绢质地的赋色效果。进言之,《千里江山图》的艺术化呈现是丰富的,不仅有着对山川自然青绿涂染所形成的设色淡而深沉的写照,更有着与人文情愫相结缘的超然气度。关于这一点,若从宋徽宗的观赏角度欣赏,在宋徽宗崇尚道教的思想背景下,对《千里江山图》还可以解读出是徽宗“道仙”感性意识的集中体现,画中有许多物象都体现了徽宗内心的隐逸之情,而中国画手卷的特殊表现形式,又为这种道家隐逸思想的抒发提供了如“千里云峰山水承载”“悠悠烟波田园深径”的诗意境界。因而,无论是从绫绢作绘,抑或青绿涂染表现,或是观看视角给予的综合评判,《千里江山图》都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价值。

    2024年04期 v.26;No.148 115-12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4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千里江山图》的作者身份、人生阅历与帝王愿景——基于北宋艺术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视角

    楚小庆;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绘画水平、美学风格与当时社会体制性因素及时代风尚密切相关,不仅受到了北宋时期国家艺术体制、高等专业美术教育运行机制的深刻影响,而且反映了创作者的自我精神追求,展示了其极富韧性、坚持敢为的个人抱负和勇于担当、探索创新的艰辛过程,也形象映射了宋徽宗文治天下、江山永固的帝王愿景。通过考察画学的兴起与文化风尚,首所美术专业院校的招生与培养机制创新,实践中教育培养制度的完善与改进,王希孟攻读画学的学历培养路径,画学课业内容、德行规范与日常考核程序,综合文化课与专业技法课内容设置及考核标准,培养环节中的“升舍”晋级、综合评定及毕业去向、授官品级等重要节点,可还原出贯穿王希孟家庭出身、学习经历、毕业等级等人生经历的逻辑框架,形成围绕其身份及人生阅历的完整闭环。作为生动展示、真实还原此段历史的翔实注脚,王希孟的人生经历是个人努力、社会风尚、时代机遇等共同选择的结果。

    2024年04期 v.26;No.148 129-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6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