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人

  • 杨通进简介

    <正>杨通进,哲学博士,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教授,哲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兼任英文杂志《环境伦理学》编委,国际环境伦理学学会会员及中国代表,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专业委员

    2019年06期 v.21;No.12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论劳动对新世界的开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

    徐海红;曹孟勤;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这是劳动的真正目的,也是劳动成为世界生成变化的本体和本原的根据。但令人遗憾的是,从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将劳动视为目的,而仅仅当作手段,致使劳动创造的世界始终是一个异化的世界,劳动创造的人始终是一个异化的人。因此,批判现代性社会以及现代哲学,不是回到现象、存在、他者,而是回到劳动,把劳动作为生活的终极目的和第一需要。当劳动成为目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世界将被开启出来。新世界是对异化世界的超越,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以劳动目的为本位,就是扬弃异化劳动,以生态劳动开启新世界,以新世界的真、善、美来映现人性之美,创造真正意义的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自然界的复活。

    2019年06期 v.21;No.120 5-1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人与河流工程的和解——在马克思的废物再循环概念限度内

    李映红;吴超;

    工程是人最切近的生存样式,人们开发河流的水资源,兴修河流工程的同时,会产生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广泛影响着工程与水体、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资本原始积累主导下的大量生产、大量废弃背离了人们真实的需要,违反了物质良性循环规律,导致社会经济和人、自然物循环之间的尖锐对立,主体与工程物的和谐被改变,物质交换被异化,人与河流工程亟须"和解"。从工程的"附魅"到"祛魅"再到"返魅",是一个从建构到解构再到重构的否定性发展过程,人与河流工程的关系从异化到和解,也是人与河流工程矛盾的最终解决。在马克思的废物循环概念限度内,人类怎样进行河流工程实践才算达成工程生态文明?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废物再循环思想、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及正确处理人与工程关系的理论,积极寻求工程之"返魅",是构建"好的"工程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实现人与工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具有时代关切的现实意义。

    2019年06期 v.21;No.120 16-2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

  • 世界主义的跨国移民伦理:挑战与期许

    杨通进;由田;

    世界主义的跨国移民伦理认为,跨国迁徙自由是人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应对潜在的移民完全开放其边界,或者制定更为宽松的移民接纳政策;在分配公民资格这一成员身份时,国家不应歧视性地对待本国公民与潜在的移民。世界主义者从正义、权利、平等、民主、功利等五个角度为这种跨国自由迁徙权利提供了伦理辩护。世界主义的跨国移民伦理传承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价值追求,为化解全球化时代的跨国移民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19年06期 v.21;No.120 23-30+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5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汉传佛教与信任关系刍论

    王富宜;

    信任危机是现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汉传佛教或可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任重建提供助力。汉传佛教第一面向之观念,涵盖因果报应、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等内容,为信任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保证,触发观念到实践的动力,为信任提供观念支持。汉传佛教第二面向的制度,呈现为戒律和仪式,确定行为标准和行为边界,为信任提供制度支撑。汉传佛教第三面向是组织团体,部分当代寺庙加强社会参与,甚至向社会组织转变,为信任提供了组织保障。汉传佛教的三个面向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其内在价值应该在扬弃过程中汲取。

    2019年06期 v.21;No.120 31-36+13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空间的性别建构——多琳·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对中国女性的现实启示

    毛彩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女权主义运动不断高涨,以空间和性别为主要研究范畴的女性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作为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杰出代表,英国开放大学的地理学教授多琳·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独树一帜,其主要观点包括:空间具有性别化特征并且随着时空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地方感是动态开放的,封闭的地方感试图对地方进行理想化解读;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男性空间;地理学知识生产具有性别化特征。在中国大型城镇化的现实语境下,中国女性的日常生活体验仍存在诸多不平等现象,马西的女性主义空间理论对研究如何保障中国女性权益以及提升中国女性生活体验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2019年06期 v.21;No.120 37-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论“万物一体”观念的发展与演变

    宋玉波;

    通过对"万物一体"观念的历史考察,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哲学之发展演变获得一种前后贯通的把握。先秦时期对于"天人之际"问题的探讨是万物一体观念的源头。在儒家学者所探讨的"礼"与"仁"观念中,天人之际问题获得了深度阐发,体现为"一体"的观念与思维;道家学者认同天人不相胜的观点,与儒家学者有差异,这一差异也在万物一体问题的思考上体现出来;对于佛教来说,其中国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针对"一体"观念展开本体论论述的过程,禅宗就是实际的例子;而围绕万物一体问题进行的深度文化融合,则成就了宋明理学中"万物一体之仁"的共识,在这一共识中,实际上蕴含有佛教文化所宣扬的"无我"说。

    2019年06期 v.21;No.120 44-51+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虚拟主体在网络价值治理中的使命

    李慧敏;戴艳军;

    网络价值治理是网络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善治。虚拟主体的网络价值治理理念是网络价值治理的主观必备条件。依据网络价值治理理念的构成要素,虚拟主体的使命就是要在网络空间中创造和实现网络政治价值、网络经济价值、网络道德价值、网络法律价值和网络审美价值,构建网络公共理性,实现网络共同体内部的和谐、至善和美,也因而使自身在虚拟世界中充分享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19年06期 v.21;No.120 52-6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XBRL财务报告提高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吗?

    李青原;王露萌;

    XBRL的实施作为信息披露方面的技术革新,能够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比性。基于2005—2016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以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实施XBRL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XBRL的强制实施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结果发现,XBRL的实施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双重差分法检验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对XBRL和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调节效应。此外,XBRL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是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的一个机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证监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报送XBRL格式财务报告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改进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06期 v.21;No.120 61-7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市场竞争战略与会计师事务所选择——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吴芃;顾燚炀;卢珊;巴娟娟;

    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9年到2014年的数据,分析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类型对其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有较低的对审计质量的需求,会选择审计质量相对较低的小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相反,实施进攻型战略的企业,对审计质量需求较高,会选择具有较高审计质量的大事务所。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选择大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动因并非出于审计监督的需要,而很可能是出于风险转嫁和信号传递的需求。

    2019年06期 v.21;No.120 76-8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法治社会与法律研究

  • 大数据赋能:信用证信用危机的法制应对——兼评ICC电子信用证系列规则

    陆璐;

    "数据孤岛"时代信用证项下欺诈的盛行、软条款的植入、银行的不当拒付等问题频频引发信用危机。"被干扰的银行信用"充分暴露了信用证固有的制度缺陷,直接导致信用证结算在国际贸易结算市场的占有率骤降。然而国内贸易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引导使得我国的信用证业务量仍居世界前列。国际商会(ICC)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契机,对电子信用证类结算规则进行了密集的意见征集和修订,以填补信用的制度缺陷、应对信用危机。对《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关于电子交单的附则(EUCP2.0)》的适用,可以弥补当前我国电子信用证领域的立法空白。eUCP2.0的规则制定理念对我国贸易融资领域的统一立法有深刻启迪。

    2019年06期 v.21;No.120 85-9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9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人体器官移植法律规制的问题及完善

    刘建利;

    我国通过《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和《刑法修正案(八)》对器官移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法律规制。但仍然存在死亡认定标准不完善,活体器官供体范围不明确,针对新型器官犯罪行为的规制手段欠缺,移植器官数量不足等问题。应当通过立法确立"脑死亡"的死亡标准,合理确定活体器官的供体范围,加强解释并完善立法以有效规制新型器官犯罪行为,努力实现"开源"与"节流",完善伦理委员会制度等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大力推动我国人体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

    2019年06期 v.21;No.120 94-9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艺术学研究

  • 书道、画道与易道简说

    张乾元;

    "六易"从整体上说明《周易》所呈现出的最主要的六大哲学原则,沿着这条主线,更易于探索书画理论中的那些精简难懂的易学原理和分散深藏的易学内涵。艺术境界的营造要更多地发挥心灵的作用,要以意与象、主与客、情与景、虚与实、简与繁、隐与显的有效推动,灌注整一、和谐、变动、活泼之生气,展开与天地自然共化生的无限美妙、无限开阔、无限自由的意境,使自我意识获得更大的提升与超越。

    2019年06期 v.21;No.120 110-11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文人画”及其理论对传统山水画发展影响研究

    顾伟玺;顾楷之;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此期,"文人画"的滥觞及其绘画理论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和进程。由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及其理论,开始影响传统山水画理论及其艺术创作。他们以书法及文学的艺术语言形式,等同于绘画语言形式,高举"文人画""画工画"的标尺,彰扬"逸笔草草,不求形式""意似而已",贬斥李成、关仝、范宽等大家的山水构建。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方向,使传统山水画自元以下总体上逐渐耽于炫技,大部分画家的艺术创作则徒事技巧,走上了"玩弄"笔墨的歧途。

    2019年06期 v.21;No.120 120-12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文学与中国文化

  •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生死观——以“颛顼死即复苏”神话为例

    王海远;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不少神话隐含着对生死观念的探究,精卫填海、杜宇啼血、丹朱化鸟无不如此。在《山海经》中有一段"颛顼死即复苏"的文字,这则神话因"蛇鱼相化"而引人注目。蛇与鱼的意象在上古神话中频繁出现,二者同属阴,都代表了"生命延续"的含义。"蛇"以其神秘性、致死性和生殖含义象征了"死亡与再生","鱼"则因其强大的繁衍能力被赋予了"重生"的寓意。这一类变形神话表现出了原始人类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最初认识,并将这种情感与认识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出来,以"灵魂不灭"的方式达到人与万物相融,以"形态多变"的方式宣告生命的永恒,以"死生交替"的方式对抗死亡的降临。而这种非逻辑的原始混沌的认识正是原始人类最早产生的生死观念。

    2019年06期 v.21;No.120 125-13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东南大学历史文化源流:百年梅庵的艺术传承与革命记忆

    许启彬;

    坐落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西北一隅的梅庵,1916年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字梅庵,号清道人)而建,原为三间茅屋,取名梅庵;1922年5月南京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于此,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因其承载着东南大学百年来在艺术教育和团二大召开的历史文化记忆,与六朝松守望伫立,成为东南大学的历史文化源流乃至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缩影。立足当代视域梳理其文化演进脉络,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建构东大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特别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6期 v.21;No.120 132-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品味与体悟:论中国武术的审美方式

    马文友;

    准确把握武术审美的独特方式既有助于我们认清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文化差异,又能够为审美主客体在观赏和演练武术时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宏观上,从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入手,以西方文化及其孕育的竞技体育为参照系,可以看出:武术"重神轻形、注重整体、讲求内意"等特点决定了它审美的独特方式——品味和体悟;微观上,武术审美具体采用品味抑或体悟的方式又有些许区别,从"观""演"的二维视角可以品味与体悟武术美的不同之要求。品味与体悟武术之美,均需要审美主客体的情感交流并保持虚静的心态。把握武术审美的独特方式,对当代武术,尤其是武术套路的教学与表演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9年06期 v.21;No.120 140-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