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海平;郑春林;
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在逻辑上包含对人类道德的模拟。人工智能的规范者指引应从"人为自己立法"的原理中产生。对于智能体的伦理框架而言,"让算法遵循‘善法’"是一条自明性原则,可称为"算法从善"原则。该原则的第一个方面的伦理尺度与智能主体模式的革命性构建有关,其实质是在拟主体性维度通过道德算法进行规范性指引,且亟需新的责任伦理框架提供支持。由于道德算法是嵌入在算法体系中有待完善的算法程式,算法从善原则就涉及与之相关的第二个方面的伦理尺度。它与人类主体模式下的道德建构有关,包括常见的人类主体模式以及"人类主体与人工智能主体相处的主体间模式"。对这两种道德形态而言,算法只有体现或遵循人类主体模式下的善法,才能以有责任感的方式推进道德算法的进化及其在机器中的嵌入。人类在算法的控制权上保持审慎,是避免伤害的明智选择,也是在技术发展面前维护人类尊严的底线。
2019年05期 v.21;No.119 5-1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1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胡芮;
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之传统始于先秦时期对人性的探讨,这一时期人本主义光辉是"人是目的"这一生命伦理原则的第一次集中展现。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社会治理的重心从秩序追求转向效用追求,人类伦理精神之光整体黯淡下去,呈现出一种"弥散性"的价值生态。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传统在近代遭遇的挫折是人类道德形态演进历史的"快放",从重视生命伦理到陷入生命价值虚无之中,"变"与"常"之间的张力展示了中国近现代伦理学的形态演进过程,在这一由"濒死"到"重生"的蜕变中,儒家生命伦理学开始重新寻求价值重建的基点。
2019年05期 v.21;No.119 14-2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敏;
婚姻能力对于未成年子女保护具有根本意义。通过对比"从实体性出发"和"原子式地进行探讨"两种两性结合方式下未成年子女所获身份的不同精神哲学意义,即作为伦理性的精神性定在还是自然的、主观任性的偶然产物,阐明婚姻能力对未成年子女成长的深远影响,指出当前社会未成年子女问题的关键在于其父母婚姻能力的缺失,认为通过学校教育的系统伦理训练、社会舆论风尚的引导和婚姻家庭伦理援助政策的积极介入,拯救和提升个体的婚姻能力,构筑家庭伦理安全,是解决未成年子女成长问题的根本方法。
2019年05期 v.21;No.119 22-26+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轶瑶;
生命的实践性和体验性特征使得每个个体都不可避免地在经验世界中处于一种绝对内在的视角下,并依据某种身份认同而归属于某一政治共同体。这种生而为"承认而斗争"的伦理宿命就是人类生命中天然的政治隐喻。在现代性视域下,生命的自由和归属问题在终极价值解体和俗世王国权力建立的时代特征中展现为"解放"-"规训"两个伦理维度,生命政治的全部批判依照这两个伦理维度的内在张力而展开,并揭示了个体权利诉求和国家权力治理之间的三重可能性矛盾和对立。其启示性意义在于重新审视生命管理主体的界定、技术合理性与政治合理性的区分以及文化选择合理性的实质。
2019年05期 v.21;No.119 27-3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良华;吴凡;王豪峻;
银行债务融资与创新投资效率之间关系如何?利用2007—2017年沪深A股科技企业的经验数据研究发现:(1)债务融资能够对我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投资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并且银行债务对创新投资效率的积极影响更显著。(2)银行"债务治理"效应在债务融资与科技企业创新投资效率中起中介作用。通过银行"债务治理"效应的发挥,银行债务对国有科技企业的创新投资效率有更大的促进作用。(3)区域金融发展程度的高低影响银行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效率的影响程度,处于金融发展程度高地区的,银行债务对创新投资效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2019年05期 v.21;No.119 34-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1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陈淑梅;沈菁芝;
如何充分发挥中欧班列的作用,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重点。从中欧班列运行中的换轨问题出发,从轨道标准的协调统一切入,论证了标准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依据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最后就如何推动中欧班列轨道标准化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2019年05期 v.21;No.119 45-5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杨智斌;王波;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结构化融资工具,对于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完善商业银行融资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市场份额小、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基于Probit模型、Logistic模型及Tobit模型构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行为选择模型和规模决策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机制及其差异化。结果表明:贷款增长率、不良贷款率及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的商业银行,以及资本充足率越低的商业银行,其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越高,且发行规模越大;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生动力相对不足;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内生动力较为强劲,可有效缓解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问题。基于研究结果,从银行业务、市场环境、监管三个层面提出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
2019年05期 v.21;No.119 55-6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1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周佑勇;
智能时代对现有法律制度产生了革命性的挑战。智能时代具有数据前置性、自我适应性、高速迭代性和大众普及性等技术特征,呈现出个人信息深度卷入、场景影响高度不确定、既有秩序面临高烈度冲击、公众遭遇泛在威胁等技术风险。智能时代技术风险为法律体系带来个人信息使用规则重构、算法规范路径创制、法律主体观念更新和法律归责体系迭代等时代挑战。为了回应上述挑战,必须进行法律变革,以"柔性治理"的理念推动技术规制,基于技术逻辑展开法律创新,实现智能时代的良法善治。
2019年05期 v.21;No.119 67-75+1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5K] [下载次数:1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2 ] |[阅读次数:0 ] - 徐珉川;马文博;
近年来内容生成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爆发式发展,人工智能"创作"的生成物同自然人创作的作品在外观上愈发难以分辨。由于《著作权法》的规范体系延续"作者—作品"的权利框架,就使得人工智能生产物上的著作权规则体系陷入了权利规范秩序缺失的困境。应对人工智能生成物加以准确认知并做出规范上合理评价,而权利归属层面的不确定,并非意味着规范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人工智能生成物研发、运行的活动现实秩序出发,现实方案还需要回归到具体的人工智能"创作"实践本身来重建权利秩序。
2019年05期 v.21;No.119 76-8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2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苗泽一;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现有医事法律制度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数据医疗技术通过知识图谱、融合推理模型以及医疗事故预警体系的构建,形成了现代智能医疗体系。大数据医疗面临个人隐私泄露风险、算法的逐利性运行、规则体系的不完整性等法律现实挑战。为回应挑战,必须进行法律规制改革,以安全作为法律规制的终极目标,以道德价值作为软性规制的实践基础,以工具主义进行大数据医疗的再定位,最终推进大数据医疗的法治化进程。
2019年05期 v.21;No.119 87-9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1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甘锋;李坤;
纵观艺术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可以说一部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介演进史。但是传统的媒介理论和艺术理论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和艺术的媒介之维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下对此研究最深的当属媒介环境学派。艺术的媒介之维不仅是媒介环境学派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是其传播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从静态/本质的角度看,艺术媒介的讯息本质问题、环境与感知问题等是媒介环境学派探讨的重要议题;从动态/历史的视角看,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演进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等问题。正是因其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的研究,才使其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媒介理论和艺术观念,进而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经验学派又有别于批判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新范式。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不但拓展了媒介研究和艺术研究的理论空间,而且丰富了人们对媒介的人文内涵与艺术的媒介本性的理解,对我们研究多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艺术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9年05期 v.21;No.119 105-113+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2K] [下载次数:1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卢文超;
詹尼特·沃尔芙是英国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她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认为艺术会受到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性,由此论证了艺术的社会性。与此同时,她认为艺术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地还原为社会历史因素和意识形态。艺术社会学应该将美学纳入研究图景。在此基础上,她对美国艺术社会学进行了批判:它对宏观的社会历史因素重视不够,流于琐碎;对艺术的意识形态因素反思不足,偏于天真;将审美排除出艺术社会学,倾向于简单的还原论。凡此种种,都是沃尔芙不能接受的。反过来,她也认为对于解决英国艺术社会学的问题,美国艺术社会学可以提供重要帮助:后者的经验研究可以弥补前者过于理论化的弊病。沃尔芙认为,一种既注重艺术社会建构性也注重艺术独特性的"社会学美学",才是艺术社会学的未来之所在。
2019年05期 v.21;No.119 114-12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魏万磊;
学术政治,是指学者为扩张自己学说和思想的影响力,为树立自身学术思想的权威地位、典范地位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梁启超是一个非常有自觉意识和实践经验的学术政治的操盘手,"学衡派"诸人尤其是吴宓、柳诒徴也是这样的操盘手。新文化运动后的梁启超,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络和政治势力开创新的文化局面,借助于江苏教育会的密切关系,梁启超希望拉拢江浙学术势力尤其是"学衡派"入伙,但"学衡派"在东南大学排斥政治势力介入的努力显示了道术对于权术的抵制,而江苏教育会与政治上失势的梁启超之关系也并非坚如磐石,反映了政治势力对于学术势力看似尊崇实则轻蔑的态度。"学衡派"内部的态度分化则反映出心术对于道术的瓦解作用,道术、权术与心术相互纠缠。
2019年05期 v.21;No.119 121-13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洋;
明末以来的江南社会充斥着浓郁的劝诫之风。朝廷、官府、士绅和平民共同参与了慈善的公共事务,而劝善的公共话语则由士绅阶层来主导。在与乡绅身份的重叠下,道门人士也积极投入到主导劝善话语的思想革新中来。虽共有士绅身份,道门和儒门在劝善话语建构中却存在着差异。在儒门刘宗周有名的"证人"劝善话语改造之后,道门闵一得开创了江南全真道一派强调身心炼养的"医世"劝善观,积极投入到明清江南社会劝善话语重塑的大潮中来。
2019年05期 v.21;No.119 131-13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都萧雅;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2019年05期 v.21;No.119 137-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