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王庆丰;

    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是针对"神秘形式"的辩证法提出来的。"神秘形式"的辩证法指的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它以一种绝对真理的名义发挥着思想的规范和统治作用,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彻底消解了人类社会具有终极完美形态的观点。在《资本论》中,辩证法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批判,即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合理形态"辩证法"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本质至此得以完全实现。

    2016年04期 v.18 5-13+14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10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开放的历程及其对改革的影响

    吕乃基;

    以功能耦合与分岔图理解中国开放的历程,1978年至今的开放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78年至2001年,"请进来"。前期至1989年,主要是思想上的引进,因与国情不符和缺乏经济基础而夭折。1992年后引进项目、技术和资本。2001年开放进入第二阶段,核心是与国际接轨和全面融入全球化,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在接受全球化之利之时,未充分预见由此带来对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进入分岔点,中国的开放进入第三阶段,第一次出现开放与改革不同步,非出于自身意愿,以及不可控。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开启中国开放的第四阶段。新的开放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和不确定因素,即使在理想状况下也会有副作用。取法乎上,站在世界和历史的高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看待一带一路和亚投行。

    2016年04期 v.18 14-2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资本主义萌芽概念分析

    王海明;

    资本主义社会诞生的历程可以依次归结为四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诞生"。一个社会只要出现有钱财者为了更多钱财而雇人劳动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的数量之多可以形成一种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时,就诞生了资本主义;而当这种活动零星地、稀疏地或微乎其微而不能形成一种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时,则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第三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萌芽的诞生",亦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开始向全社会主导地位转化——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的部分质变阶段,也就是工场手工业普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阶段。第四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亦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向全社会主导地位转化完成的质变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终于居于全社会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真正建立,说到底,也就是达到机器大工业水平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阶段。

    2016年04期 v.18 23-31+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1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

  • 道德发展与人的解放

    张晓东;

    道德发展与人的解放表现为一个相同一的历史过程。人的主体进化经历了自然人、经济人和社会化自由人三个不同阶段,道德发展也相应经历了一个从臣民道德——市民道德——新公民道德的辩证发展历程。"臣民"在原始社会单纯表现为自然的奴役,在阶级社会则具有自然奴役与社会奴役双重内涵。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本质上是"市民"之抽象政治法律形式,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消除了人的解放之制度障碍。迥异于资本主义市(公)民道德的新型"公民道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

    2016年04期 v.18 32-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经济伦理学视域的经济合作及其实现途径

    龚天平;周丹;

    作为经济伦理的经济合作是经济活动中主体之间为达到某一共同目的而发生的相互协调的联合行动,是主体间以同情利他和利益为纽带而发生的经济伦理关系;经济合作也是主体的伦理特性,具有实现利益需求、延续交往关系、彰显他者意识、展示道德情操等伦理意涵;对于经济、社会和经济主体的发展来说,经济合作具有促动市场经济发展、创造经济效率,为社会合作奠定基础,强化并提升经济主体道德素质等伦理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合作,需要培育社会网络,发展社群中介;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安排;确立"用心"意识,以同情心和信任伦理作为引领。

    2016年04期 v.18 40-4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网络借贷的逆向选择及其缓释机制研究

    林辉;杨旸;

    从分析逆向选择在P2P网络借贷中的形成原理出发,深入剖析网络借贷信用评级和债权标准化过程中潜在的逆向选择行为,可知,资信较差的融资者有通过隐瞒信息获取较高信用评级的动机;同时,平台具有利用优先行动优势事先筛选低质量贷款将风险传导给终端市场的可能性。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缓释机制和对策建议,以期对制定网络借贷监管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016年04期 v.18 48-55+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房产投资挤出了哪些家庭的风险资产投资?

    吴卫星;高申玮;

    本文基于2009年和2012年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状况,探究房产投资对家庭风险资产投资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房产投资占比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不参与或少参与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投资。同时,房产投资对风险资产投资的"挤出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当房产投资相对于财富占比较高,或流动性资产相对于财富占比较低时,房产投资显著降低了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当房产投资相对于财富占比较低,或流动性资产相对于财富占比较高时,房产投资对股票等风险资产的"挤出效应"并不显著。其中,流动性资产占比是影响"挤出效应"显著性的主导因素。此外,相对于其它年龄段,老年家庭的房产投资占据了家庭大量财富,流动性资产占比较低,房产投资对风险资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最为强烈,而对于中年家庭来说,家庭房产投资的"挤出效应"程度较小。

    2016年04期 v.18 56-6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1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股权集中模式影响公司绩效了吗?——基于直接持股与关联持股视角的分析

    周芬;

    通过引入大股东直接股权集中和关联股权集中的概念,并基于股东的侵占行为,本文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集中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直接股权集中有利于减少大股东侵占,关联股权集中则存在助长大股东侵占。实证检验表明,对于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直接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和盈利绩效正相关,与公司的市场绩效负相关;对于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直接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不显著,而关联股权集中度与市场绩效负相关;对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直接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会滞后一期,而关联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2016年04期 v.18 67-7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易腐品的VMI&TPL模式改进与收益分配研究

    陈良华;范毅;陈吉凤;

    本文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易腐品VMI&TPL模式改进问题并建立了收益分配模型,综合考虑了物流服务水平对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VMI&TPL的实施能有效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但在实施后的分散决策中,第三方物流存在降低服务水平以提升自身利润的动机,不利于整体供应链的提升;而在集中决策下,虽然供应链整体利润达到最大化,但第三方物流及供应商承担了过多的风险,若不进行合理的收益分配则会导致联盟瓦解。针对集中决策下的联盟风险问题,本文使用考虑综合因子的改进Shapley值方法对联盟成员进行收益再分配,以使联盟状态稳定。数例表明,VMI&TPL模式与收益分配机制的结合能有效提升易腐品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并使联盟状态稳定,实现共赢。

    2016年04期 v.18 78-8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江苏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研究

    戚啸艳;袁冬旻;

    论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融合从抵制、服从、同化到内化的态度改变过程以及利益相关者文化,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阶段;针对企业运营的关键活动,梳理各阶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任务,构建多维动态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框架,并用以系统分析江苏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提出进一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2016年04期 v.18 87-9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短讯

  •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功举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前沿研究中青年论坛”

    邵军;

    <正>本刊讯5月21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青年委员会、《世界经济》编辑部和《China&WorldEconomy》编辑部共同主办,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及《东南经管评论》编辑部承办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前沿研究中青年论坛"在东南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江苏社科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河海大学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2016年04期 v.18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南大学法学院刘艳红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刊讯;

    <正>本刊讯年月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教人〔2011〕10号)指出,经学校推荐、通讯评审、会议答辩、人选公示、评审委员会审定、聘任合同签订等程序,确定412人为201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东南大学法学院刘艳红教授顺利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继周佑勇教授于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后,法学院第二位顺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学

    2016年04期 v.18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艺术学研究

  • 中国古代图像艺术中的“异托邦”——以《神路图》、汉墓帛画和《大威德金刚曼荼罗》为例

    郭建平;李轶南;

    纳西族的《神路图》、长沙马王堆汉墓画幡和元代藏式缂丝作品《大威德金刚曼荼罗》虽然分属不同的时代、民族、地域与文化,但在空间的谋划布局上却极具可比性,在彰显东方古代社会关于"灵魂"、"秩序"等信念的认识方面也殊途同归,实际上是构想了一个和今世相对的异质空间,即"异托邦"。借助福柯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图像艺术超越时空、族群和文化的特征,可以解释其何以能具有所谓的后现代特征,并探索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表现规律。

    2016年04期 v.18 95-9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在浪漫主义美学的语境中重读霍夫曼

    季欣;凌继尧;

    在浪漫主义美学的语境中重读霍夫曼,可以对他产生新的认识。他的"双重人格"的主题值得进一步解读,这其中包括:体现了浪漫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的基本任务是再现人的精神内容,而否定艺术模仿论赋予模仿以第一位的、决定性的意义的观点;在理论上有德国浪漫主义幻想的"离魂说"作为支持;双重人格使个人身上失去个性,在活人身上失去生命和灵魂,这是双重人格给他的原型带来的最大灾难。作为"纯粹的浪漫主义者":霍夫曼的艺术创作中实现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强调各种艺术的相互渗透;他的长篇小说采用片段的方式进行叙述,这是浪漫主义艺术批评与以往的艺术批评在形式上的最大区别。

    2016年04期 v.18 100-10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传统艺术理论中的欲道观与雅俗论:去欲归雅

    张婷婷;

    在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传统艺术观念中"雅"与"俗"的关系极为复杂: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换,既彼此互动又相互消长,不断规正着传统艺术发展的走向。在儒道观念影响下,传统艺术理论均尚雅抑俗、以雅为正,但其贬抑之"俗"绝非民间艺术中质朴淳厚、直白率真的"质""野"风格,实质上乃是直接表现人的感官欲望、放纵无节制、恣肆恶俗的艺术形式。在求"雅"的追求中,传统艺术理论总是在寻求不同于世俗感官表现的艺术方式,试图突破"人欲"的束缚,达到具有超越性的雅化境界,并由此产生一套独特的艺术理论,作用于画论、琴论、曲论等各个门类艺术。

    2016年04期 v.18 105-11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法治社会与法律制度研究

  • 英美陪审制度及其程序价值考论

    汪栋;

    英美陪审制度源远流长,就早期历史而言,其中蕴藏的权利价值并不突出,均势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制衡的意义更重要。经近代自然权利理论的改造,陪审制才确立牢固的价值基础,它所蕴涵的权利元素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现代英美国家治理和人权保障的重要程序技术。当代陪审制盛极而"衰"的原因在于替代性的多元价值整合机制的兴起,制度成本增加,以及法的形式理性对于陪审制实质理性整合功能的过度抑制。今日陪审制衰而不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陪审制作为"实践权利的技术"不仅具有程序理性,更等同于权利价值本身。

    2016年04期 v.18 114-12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清末民初县域司法理念的变迁——以《塔景亭案牍》为依据

    郑颖慧;

    清末民初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由帝制转向民主制的社会转型期,伴随时代急剧变化,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动并践行以移植西法为取向的法律近代化之路。而当时的江苏句容县域浓厚的父母官司法意识、以和睦家族为首先司法目标等传统司法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法律新风带来的某些司法理念的变迁则是浅表性的。法律近代化的实现程度离不开对民间传统因素的认识和改造。

    2016年04期 v.18 126-13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市收缩的背景、识别与特征分析

    张学良;刘玉博;吕存超;

    城市增长和城市收缩是一枚银币的两面,以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本文利用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和县市(区)两种空间尺度,识别中国的城市收缩格局,分别从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状况三个维度考察收缩县市(区)的发展状态。两次普查年间频繁的区划调整将对本文的识别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利用乡、镇、街道数据,对2865个县市(区)中涉及到行政区划变动的样本进行调整。结论显示,中国26.71%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县市(区)发生收缩,以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收缩最为严重,且集中出现了"市区—市辖区"双收缩的现象。通过分析,与非收缩县市(区)相比,收缩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集中体现为:较高的人口抚养比、单一的行业结构、较低的城市化率,以及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

    2016年04期 v.18 132-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4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5 ] |[阅读次数:0 ]
  • 闺闱之外:清代传统女性的谋生经营

    徐宁;

    传统女性常常被描述为仰人衣食者,官修史志的记载则显示她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均有积极参与和明显贡献,部分女性不仅自食其力甚至成为家庭中的经济支柱。流行于民间的弹词文本内容、女弹词和弹词女作家的生计营求更是生动展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定位及广大社会中下层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谋生经营对清代传统女性个人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它使女性能够自食其力,应对家庭变故;立足于家庭,生存于社会;为女性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2016年04期 v.18 140-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