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人

  • 许建良简介

    <正>许建良,男,江苏宜兴人;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文学硕士、博士,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国立东北大学高级

    2016年02期 v.18 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从“革命—斗争”话语到“改革—治理”话语——以党代会报告文本为中心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张凤阳;李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借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化定义为"保护带"的调整。党代会报告文本语言从"革命—斗争"取向到"改革—治理"取向的位移,即是这种调整的反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通过积极调整"保护带",党的治国纲领在确保"硬核"稳定的同时,也因"三个面向"而显得更富有活力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的自我革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环境适应性。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应该依据这套开放性治国纲领来认识。

    2016年02期 v.18 5-1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以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王建华;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只有与各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锻造适合本国要求的强大政党。梳理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党员发展程序,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相统一的党员标准,使得组织发展更加贴近革命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中国革命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使得中共走出了一条既重视质量,又重视数量的党员发展道路。中共通过自身发展壮大的事实,最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力量所在,而寻找组织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成功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16年02期 v.18 15-2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9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短讯

  • 我校喜获2项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李建梅;

    <正>本刊讯日前,2015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布,我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广银教授申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研究"被立为2015年度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经济管理学院陈淑梅教授申报的"TPP制约下江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问题研究"被

    2016年02期 v.1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思炎教授的新著《南京民俗》一书正式出版

    本刊讯;

    <正>本刊讯陶思炎教授的新著《南京民俗》一书,今年1月已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包括"概述"、"岁时民俗"、"人生礼俗"、"游乐民俗"、"民间俗信"、"民俗艺术"、"饮食民俗"等7章,字数273.3千字。《南京民俗》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南京的民俗文化,突出有地方特色的典型事象,着重展现了

    2016年02期 v.18 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

  • 当代知识论的德性转型——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米建国教授学术访谈

    米建国;叶方兴;

    2014年,E.Sosa、M.Slote和米建国三人分别代表德性知识论、德性伦理学和中国哲学共同宣称一个德性转向的时代已经来临,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都存在"德性转向"。目前,学界存在两种德性知识论:一种是以E.Sosa为代表的"德性可靠论",认为德性知识论要面对知识的确定性问题,面对怀疑论的挑战,它要思考如何通过我们可靠认知机制来获得一种知识上的确定性。这派的影响力更适合当代西方知识论的主流后盖梯尔(Post-Gettier)的传统。另外一派是以L.Zagzebski为代表的德性责任论,是一种以人格特质为基础的德性知识论,以伦理学的架构模型来处理知识论的议题。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Sosa一派是把知识当做行动在研究,即知识作为行动(knowledge as action),而Zagzebski是在谈知识的价值,即在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

    2016年02期 v.18 21-2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精神论

    许建良;

    在中华传统美德承扬的实践中,提炼其核心精神将是简洁有效演绎实践之必需。传统美德核心精神虽可进行多种概括,但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来加以凝聚,将是中华道德文化特色的完美体现。上善若水体现的自然无为性,使万物因循自己本性而发展的外在环境有了保障;厚德载物所持有的对社会他人的担当精神,正是实现自我与他者完美结合的基础;厚德载物是道德的目中有人、心中有他真谛的凝聚。

    2016年02期 v.18 29-41+1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下载次数:1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慈孝”美德的农村社会治理之维

    魏艾;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视域中,传统"慈孝"美德是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关系的和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在传统与现代的时代合奏中,农村慈孝文化的生发基础、作用机制、外在保障等都已演变得复杂多样,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政治一体化的现实下,"慈孝"的效用往往是既隐含又深刻,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溯源、反思与剖析,并在社会治理的时代视野中活化创新。

    2016年02期 v.18 42-47+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汉传佛教的“慈悲”美德精神

    张有才;

    "慈悲"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其义为"与乐拔苦",它决定了佛教的伦理化特征,也奠定了其在汉传佛教伦理中的"母德"地位,即诸德之母,因为佛教中的戒律(制度化的道德规范)以及佛教诸应用伦理中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皆依"慈悲"精神而确立,皆体现"慈悲"精神、皆统摄于"慈悲"精神。佛教慈善则是"慈悲"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是佛教服务社会、饶益众生的主要方式。

    2016年02期 v.18 48-53+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法治社会与法律制度研究

  • 生命的缔造、期许与失落:人工生殖服务领域的医疗损害责任法

    赵西巨;

    在人工生殖服务与侵权责任法的联结处,发生着三类案件:错植精子或胚胎案、配子或胚胎丢失或毁损案和辅助生殖产出缺陷儿案。一方面,三类案件形成的关注点有异:在错植精子或胚胎案当中,对受害人来说,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获得性是争议和裁判重点;配子或胚胎丢失或毁损案的审判则与人体组织上之权利定性密切相关;辅助生殖产出缺陷儿案则是"不当出生"或"不当生命"之诉在人工生殖服务领域的再现。另一方面,三类案件共有一个特点,系争点不在医疗过错和因果关系之构成上,而是落在了损害层面上。三类案件中当事人遭受侵害的权利难以具体定性这一点,不应影响到当事人藉由"人身权益"受侵害而获得侵权法救济。我国在人格权立法中,可以考虑重构"生育权",凸显其"生育自主权"内核,使这种自主权的辐射区域不仅涵盖是否生育"子女"的自主领域,而且延及是否生育"亲生"、"健康"子女的自主领域。

    2016年02期 v.18 54-6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器官移植犯罪刑事政策初探

    熊永明;

    现行器官移植刑事立法的合理之处表现在犯罪圈的适度扩大,刑罚配置的合理化,与器官移植法衔接的一体化,刑事政策的宽严相济化。但其也存在设置的功利性、仓促性和应急性、刑事政策的单一化、立法的协调化不够和刑事法网编制不严密的不足。我国器官移植刑事政策需通过强化刑法解释、拓展犯罪种类以及增进刑法与器官移植法律法规的"无缝对接"等方式不断调整。

    2016年02期 v.18 68-7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循证医学证据在处理医疗侵权案中的适用

    陈玉玲;

    当代医疗规范中,循证医学证据已经成为形成各类诊疗规范的基础,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等级越高,据此形成的诊疗规范对诊疗行为的约束力越强。医疗侵权案中,评价诊疗行为所依据的诊疗规范不同,评价结果就不同,由此产生医疗过失判断的规范依据之选择问题。解决问题之道是可以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等级、适用条件来选择判断医疗过失是否有过失的标准;认定诊疗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应当借助循证医学证据来分析致病原因和排除因素。

    2016年02期 v.18 75-8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技术进步方向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检验

    董直庆;徐晓莉;

    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能否借助于技术进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尤为关键。然而,理论前沿普遍关注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而忽视技术进步正非对称影响要素生产率改变要素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现以中等收入阶段工业行业为依托,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方向及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正朝不断偏向于资本方向发展,中等收入阶段技术进步偏向性不断强化,资本密集型要素配置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相适配共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中要素配置结构、技术模仿和行政管制会通过技术进步方向作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为此,一国在引进新技术或进行技术创新时应重视技术与要素结构的匹配性,并为其提供相匹配的要素条件保证技术引进发挥效率。

    2016年02期 v.18 83-9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7K]
    [下载次数: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转变与潜在经济增长率

    张屹山;胡茜;

    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动两方面考虑了实际GDP的变化情况,研究了导致中国近几年来的实际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并通过建立的模型对未来五年做出趋势预测。首先建立了资本形成率与人口抚养比、城市化率以及第二产业比重的回归关系,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转变因素的对资本形成率的联动影响。其次从标准生产函数核算框架出发,附加人力资本变量,考虑经济结构变动因素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进行潜在增长情景模拟。

    2016年02期 v.18 94-10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机理与风险度量研究——以P2P网贷为例

    王立勇;石颖;

    基于互联网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引发金融服务模式变革并加快定价市场化,对打破金融抑制和加速金融脱媒具有积极影响。然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凸显,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及度量意义明显。鉴于此,本文采用二层次CRITIC-灰色关联模型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体系,运用Va R方法测算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小。发现,当前互联网金融整体风险及各维度风险在前三季度基本保持有序波动状态,但在第四季度呈下降趋势,风险防控对发展互联网作用突出。

    2016年02期 v.18 103-11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3K]
    [下载次数:3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6 ] |[阅读次数:0 ]
  • 决策信息心理加工、认知偏差与国有企业CEO职务舞弊行为

    陈艳;孔晨;王璐;

    本文将"有限理性假设"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采用决策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分析CEO职务舞弊的决策行为,探索相关心理因素所引致的控制虚幻认知偏差、短视认知偏差和参照依赖认知偏差对于国有企业CEO职务舞弊行为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将认知偏差的作用机理作为CEO职务舞弊控制策略的微观心理基础,通过提高反舞弊机制与国有企业CEO心理规律的契合程度,修正原有制度人性化的缺失,提出了建立舞弊审查委员会制度、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制度和高管廉政账户制度等职务舞弊控制策略。

    2016年02期 v.18 113-12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艺术学研究

  • “艺术—社会”学与“艺术—社会学”——论两种艺术社会学范式之别

    卢文超;

    以卢卡奇、戈德曼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与以贝克尔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虽然都名为"艺术社会学",但却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以探究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主旨,是"艺术—社会"学,是为了评判艺术价值之高低,重心落在艺术上;后者是用社会学研究艺术,是"艺术—社会学",是为了发展社会学,重心落在社会学上。尽管目前"艺术—社会学"是大势所趋,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风险,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2016年02期 v.18 123-12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1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形式与审美文化表现的影响

    楚小庆;

    当前,技术进步对艺术的影响已拓展到艺术作品形式表现之外的广阔领域。技术对艺术创作形式变化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制作手段、材料载体、场景氛围和信息表达。技术制作是以艺术的呈现手段而存在的一个价值维度,技术情境是以营造艺术的氛围手段而存在的一个价值维度,技术信息是以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媒介工具作用而存在的一个价值维度,三者分别发挥着制作呈现、渲染情景、传播信息的基础作用。技术对于艺术的影响,也逐渐呈现为声、光、色等非物质化手段,创作过程和作品呈现的去物质化趋势日益显著。而作品形式表现的虚拟化和非物质化趋势,促使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在一个虚拟空间中沿时间轴线完成艺术作品,这已经影响了当下审美文化观念和创作发展的方向。技术化发展促使艺术以制作工艺为呈现手段,实现了从构思到物化的过程和以不同技术工具材料为基础的载体的演变,也带来了上层之中社会关系的变化。信息工具性使艺术顺利介入现代生活,并以此发挥出社会媒介作用,实现引领作用、教化职能。技术进步影响了艺术语言的变化,最终演变为艺术观念的改变。

    2016年02期 v.18 128-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1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汉族人坐姿变化的美学意义

    傅小凡;陈冬梅;

    汉族人的坐姿,从席地而坐,到屈膝而跪,再到垂足而坐,表面上看是生活习俗的变化,也有异域文化的影响,但其中却蕴含着人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寓意着人类的生活体态从自然→规矩→自由的发展轨迹,因此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2016年02期 v.18 139-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