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安永;钟国贺;
本文从公共选择的视角定义社会规范与个人道德,利用基本的静态博弈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分析理性经济人之间合作的可能性,讨论了道德规范生效的社会条件,并论证了道德规范与物业管理中劳务量的关系。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分析物业管理中的道德规范,无疑将会充分发挥道德规范对物业管理市场制度及市场秩序的完善和促进作用。进而也表明,在物业管理服务中,必须树立起强烈的道德观念,从而制约和规范自身的行为。
2009年02期 v.11;No.56 13-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俞露;
近几年我国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呈现非正常上涨的趋势,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拥有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激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制度安排为地方政府将这种激励转变为实际行动提供了制度条件,从而使地方政府的行为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是造成近期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非正常"升温"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解释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选择,以期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为规范政府行为、促进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2009年02期 v.11;No.56 17-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吴翔华;唐德善;付光辉;
在各地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地区间的差别,解决好市场化评估的具体模式、技术路线和相关参数的确定等问题,是落实《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基本保证。本文在总结各地区评估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房地产市场的特点,构建了评估技术规范的核心内容——市场化拆迁评估模式的技术路线。
2009年02期 v.11;No.56 24-2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静;毛龙泉;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于信用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而信用信息供给不足则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通过分析已有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现状可知,由于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低及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等原因,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难以共享。进一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机理分析可发现,建筑市场各主体在信用信息供给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是各主体缺乏投资建立信息平台主动性的原因。应赋予各信用主体所提供的信息以合理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各主体提供信用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
2009年02期 v.11;No.56 28-30+3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金长宏;李启明;
协同商务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存在着信息化系统集成度不高,缺乏对外部信息的整合等问题,协同商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009年02期 v.11;No.56 31-34+6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建坤;姚燕;
随着我国近几年房价的上涨,大学毕业生们在刚毕业几年间的住房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住房问题不仅影响他们毕业初期的几年,甚至影响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他们住房问题解决的好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现状调查、分类,并且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原因,找出住房最困难的人群,并提出相应对策。
2009年02期 v.11;No.56 35-3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乔秀岩;宋红;
现藏日本足利学校的宋明州本五臣-李善注《文选》,是国内不传的南宋早期刻本,也是现知最早的《文选》完帙刻本。《文选》刻本中李善注系统、本善-五臣注系统均有通告本问世,现在迫切需要的就是五臣-李善注版本。此中秀州本已不传,翻刻本以明州本时间最早,明州本又以足利藏本为最早、最善,无一叶补版,1962年被定为"日本国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该本,正补《文选》研究之急需。本文梳理了《文选》版刻、注释与流传中的历史文化变迁,并讨论了足利藏明州本的重要版本价值。
2009年02期 v.11;No.56 73-7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0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赵荣蔚;
清人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在对中晚唐诗歌的精心遴选评点中,注重儒家传统观念基础上的理想人格,其张扬气骨,力矫颓俗;标举张贾,推尊五律;句评字勘,沿波讨源的选评特色,显示了选家岸然自异、独标宗旨的寒士人格。
2009年02期 v.11;No.56 77-8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许军;
《裴启语林》欲效"处士横议",不顾时忌,直至触怒权相谢安;时人望风鄙视,小说最终亡佚。《裴启语林》"遂废"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有微小不实,而是因为讽刺锋芒。这一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有其深层的文化动因。
2009年02期 v.11;No.56 81-8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章军华;
《菜根谭》现在通行本标注的作者是洪应明,而据近日笔者在江西临川搜集获得一本由宋代传承下来的《菜根谭》,版本所标明的作者为汪革;书中有胡安国的序言,并明确指出其为汪革所作。另考据汪革生平与思想,与《菜根谭》内容的主题思想相吻合;清光绪二年的抚州府署藏板《抚州府志》中的记载亦有佐证。因而可以得出结论:《菜根谭》的作者为宋代的汪革。
2009年02期 v.11;No.56 87-9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海沙;
《法华经》是一部在唐宋时期的文人中流传极广且文学意味极浓的佛教经典。唐宋文人对于《法华经》的接受表现出文人的特有方式,并且,文人接受《法华经》之后,会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因而使得《法华经》在文学中获得一种新的阐释与新的意蕴,也给文学带来新的气象。
2009年02期 v.11;No.56 91-9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扬;
《西游记》取经故事结构与题旨有个相生相发的演变过程。随着各种相关作品寓言特征的逐步强化,立象结构也产生着变化。百回本突显"心性修持大道"与《心经》"五蕴"课题解决的关系,形成以观世音访求取经人才为主的纲领性结构,以取经"五众"作为体现结构功能的重心形象。小说结构纲领中对取经历程的目标与角色关系的细致安排与全书丰富情节相呼应,既显示"心性修持"需要发挥象罔的思路,又显示各种创造包括艺术创造都需要谋略的哲理。取经团队构成紧扣结构与小说题旨的需要。"五众"是以心行为最活跃因素的个体与整体统一的象征形象。"仁者"与"行者"的统一体现明代心学新进流派的积极思想光源。观世音形象与结构及情节的密切关联,是借佛教菩萨寓言立象的出色创造。
2009年02期 v.11;No.56 100-10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霍有明;
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一书不仅对后世的"神魔"小说,而且对当时的各类小说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以近年在韩国奎章阁首见的《型世言》为例,该书卷九所记之奇人异事,卷十所述之精异灵怪,与《西游记》详加比较,在情节和语言上都明显见出前者的影响。这种情形固不足为奇,但也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游记》的巨大艺术魅力。
2009年02期 v.11;No.56 108-11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炳建;
世德堂本并非百回本《西游记》的初刻本,其初刻本可能是盛于斯《休庵影语》中提到的周府刻本。世本之前的版本流变应该是:吴承恩稿本——荆府抄本——周府九十九回抄本——周府百回刊本——世德堂本。世德堂和荣寿堂共同出资刊刻并印刷了百回本。后板片归熊云滨,又经多次印刷。其中台湾世本是熊云滨的补刻重印本,天理世本是熊云滨的补修重印本。熊云滨亦曾单独刊刻过百回本《西游记》。
2009年02期 v.11;No.56 112-11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程世和;
在不否定社会流行读法的前提下,本文对《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作出一种反读,认为:悟空缺乏一种理想境界,表现出一种妄逞心智、信威任力而无视一切存在的精神狂妄;观察悟空西行之路的始终,一直未能克服其"步步行凶"的暴力习性,一直未能像他师父那样抱有对人之生命的慈悲关怀。而《西游记》中对悟空神魔形象的极力描写以及悟空形象被中国大众读者崇拜性的广泛认同,又直与中国大众社会崇拜神魔的非理性精神迷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中国20世纪后期的政治运动中,伴随着对悟空形象的政治化读解,中国大众社会对悟空形象的崇拜浮上了意识形态的主流,并与狂热的政治迷妄一同对整个公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
2009年02期 v.11;No.56 117-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明;金宁;戚啸艳;胡汉辉;
组织间的知识分享是促进组织知识资本增值,进而提高组织绩效的驱动因素。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从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来探讨酒店连锁企业间知识分享对知识资本以及组织绩效的影响程度,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性分析,旨在为酒店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2009年02期 v.11;No.56 39-4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0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许建良;
对法家人性思想的讨论,历来以"性恶论"在中国道德思想史上得到定位。其实,这是臆想定式惹的祸。原典昭示,法家是自然需要人性论的推重者,以趋利避害为内容;在人性动态的历程里,最为活跃的因子是自为之心,而非为他之情,指望依靠人自身本性的发展来提升社会秩序的和谐程度显然是不可能的;从人的不得为非开始,设定法度遏制的功能,来调适人本性的动态发展的合理性,实现民众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强大和稳定。
2009年02期 v.11;No.56 43-5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毕宝魁;卞地诗;
《论语》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章解说纷纭而未得要领,这一章又是孔子思想方法一主要内容,对于理解孔子十分关键。深入分析其本义与思想价值可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意思是:看问题要全面,处理事情要掌握度,治学问要全面通脱,如果只在一个方面下功夫,或只站在一方面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是有危害的。其思想的关键是中庸。
2009年02期 v.11;No.56 52-5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业春;
《老子》一书蕴含丰富而深刻的荣辱思想,如何看待荣辱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荣辱观不同于世俗荣辱观,认为荣辱系于一心,人心关乎社会风尚;主张知荣守辱,荣辱不惊的价值取向;超世俗,轻生死,追求超越荣辱的精神境界。这是老子荣辱观具有特色、富有生命力之所在。研究老子的荣辱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思想的精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照价值。
2009年02期 v.11;No.56 55-6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普慧;
儒家经教的"天命"信仰观统御下的积极入世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历史进程强烈关注的思想观念,对史家构建历史框架,叙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阐释历史进程等,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儒教的"天命神学"(Fate Theology)的核心内容"君权天授"(Regalitygiven by God)观念,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前期正史家的历史观,几乎构成了他们的一种思维范式(paradigm)。范晔、沈约、萧子显、魏收等南北朝正史家虽然生活的时间和环境不尽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也有相当的差异,但是,汉文化中的传统"天命"信仰观,始终贯穿其中,没有丝毫动摇;"君权天授"的观念已构成了他们历史观的核心内容,指导着他们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看法:帝王的兴与衰、朝代的承与迭、人物的荣与辱等,似乎完全取决于或依赖着异己的力量。但是,道德的完善和人事的努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天命的基础;只要能"畏天敬神",就会克服自我膨胀、防止盲目躁动,兢兢业业,勇猛精进。南北朝正史家们虽不能站在历史科学的高度来审视和解释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他们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相联系,指出了偶然性(即"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应该说是有相当深度的。
2009年02期 v.11;No.56 61-6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祥浩;陈怡;
明代王阳明心学,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论的典型。从王阳明心学的深层涵义来看,王阳明心学在主要意义上是价值论哲学,与通常所理解的主观唯心论并不相同。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诠释王阳明心学,则从根本上偏离了王阳明心学的实际,并不恰当。
2009年02期 v.11;No.56 70-7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