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

  • 论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的内在统一

    孙来斌;

    社会经济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却是内在统一的:从发端到成熟,其思想进程基本吻合;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其产生的一致动因;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其共同的理论基点。我们应将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纳入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有机整体中加以理解。

    2007年06期 5-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从制度角度诠释政治衰退与经济发展的悖论

    刘儒;孟书敏;

    制度分析是思维反映实践的一种角度,运用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从制度的角度解释和回答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出现的衰退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悖论,可得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得益于辛亥革命为其提供的制度空间的结论。

    2007年06期 9-1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伦理学与科技哲学

  • 佛教轮回观的道德形上学意义

    董群;

    作为佛教伦理的道德形上学原理之一,轮回原理具有重要的地位,构成了人们行善去恶的行为动力,其具体的原理涉及业报论、三世论、六道论等。业报论解释了业因报果的作用,构成佛教的道德因果律,这是排除了上帝作用的自然律,突出了人的自由意志。三世因果论解释了人们现世生存状态的原因,指示人们在当下应当的行为方式,也指出了今后的人生发展趋势,是业报论在时间中的体现。六道则是轮回的具体范围,既有空间性意义,更有共时的价值性含义。六道轮回的价值指向则是超越轮回,追求解脱。在轮回的主体问题上,佛教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2007年06期 12-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拯救意义世界

    许敏;

    意义世界的缺失是社会危机的根源,意义世界是人类超越有限的本体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属于人的世界。它包括伦理、道德,并以道德教育为中介完成自在的伦理向自为道德的转化。由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偏倚,伦理向道德转化的链条断裂,伦理退隐、道德虚无,社会失序、个体自戕。拯救意义世界即是拯救人。拯救意义世界的路径:首先,回归传统并借鉴其他文化;其次,以源于类的"爱"为出发点,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他物种生命;最后是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性。

    2007年06期 18-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黑格尔伦理学的几个突出创见

    冯川;

    较传统伦理学之仅仅讨论价值领域或礼风民俗,黑格尔的伦理学关注远为宏大的视域,它是对人类整体的自由生存的集中探讨,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许多突出创见。在黑格尔的伦理法哲学中,在历史上和学术上被割裂的各个概念和领域,比如伦理和法,被完整地统一了起来,使伦理成为一种全整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大大地扩展了伦理学的领域;他丰富了伦理学的内涵,以"精神"统一了伦理意识和伦理现实,将权利和需要作为伦理的基础,并系统地阐述了伦理的辩证内涵;他厘定了道德和伦理的差别;他将伦理视为自由的实现,将自由视为伦理的目的;他将伦理的真谛指向了由自由意志所塑成的普遍性——共同体精神。

    2007年06期 23-2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后立法时代的伦理和谐

    王俊;

    与现代伦理受立法思维支配而落入伦理立法不同,鲍曼认为伦理领域是道德个体的自决领域,后现代伦理或后立法时代的伦理是回归个体道德自决的伦理,它接受他者作为道德守护者的地位,悦纳他者,承认道德难题的乌托邦性质,不用立法的方式,而用道德的方式解决道德问题,故此,与现代伦理追求立法基础上的伦理和谐不同,后现代伦理或后立法时代的伦理将追求基于道德基础上的伦理和谐。

    2007年06期 28-3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公共行政行为的伦理选择

    高晓红;

    政府组织以及公务员在进行公共行政行为的伦理选择时要进行必要的伦理思考,进而在伦理思考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一般的伦理选择模式。伦理思考和伦理选择模式的核心是公共行政价值。但在具体的公共行政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公共行政价值有可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当政府组织以及公务员面临不同的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时,很可能会发生伦理冲突。一旦出现公共行政行为的伦理冲突,就需要全面认识公共行政伦理冲突中的功利价值,正确看待公共行政行为选择中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准确把握公共行政伦理冲突中的伦理妥协。只有这样,才能在伦理冲突中进行最佳的公共行政行为选择。

    2007年06期 32-3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大型老牌企业介入创业投资的模式及其选择

    达庆利;潘庆华;

    随着全球创业投资业的复苏,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型老牌企业纷纷加入了创业投资的行列,其进入渠道各有不同。不同的渠道对应的是不同的投资程序和投资管理过程,最终会对签约成本、投资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监管协调成本以及可选择的投资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大型老牌企业怎样选择投资于创业企业的渠道?从交易成本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比较两类介入模式的优势和成本,融合资源本位企业观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得出如下结论:企业主导型创业投资(简称CVC)是大型老牌企业和创业企业的一种权益型战略联盟,采用组建附属的创业投资基金或子公司的形式更能实现联盟的利益。

    2007年06期 36-4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对网络融合的认识及其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胡汉辉;沈华;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扩张,网络的融合现象使网络型产业原来以成本次可加性为基础的自然垄断性受到了挑战。纵观网络融合的实践与演化,可以看出网络融合中的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与业务融合的多属性特征。网络融合将影响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市场参与各方的战略决策。网络本身具有的经济特性和技术的进步形成了网络融合市场的特点,从而带动商业模式的发展,引发政府管制的变革。

    2007年06期 42-4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石化企业产权联盟模式的选择研究

    叶传华;

    随着国家战略能源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石化企业有效战略决策显得尤为重要。从产权战略联盟动态演化特征出发,构建了石化企业产权战略联盟决策路径模型,并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目前中国石化企业产权战略联盟四种模式:市场开发、资源共享、技术合作以及品牌合作。提出了石化企业战略联盟路径选择和四种模式选择的关注问题。

    2007年06期 47-49+7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苏州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陈伟达;韩勇;达庆利;

    苏州地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涉及许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系统。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影响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方程,并对未来1 5年苏州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演变过程进行了仿真。

    2007年06期 50-5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理解行业协会

    郑江淮;江静;

    行业协会是同行业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而集中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形成主要源自于交易成本的节约或者租金的创造。它的职能不仅是联系政府与市场,而且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是行业协会职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内部治理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人一票基础上的投票制度,这也是行业协会从企业的自身利益出发的私利组织转化成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私利政府的基本保证。行业协会的绩效是改善企业资本结构、促进行业发展、提高治理效率。东欧转型国家的行业协会都是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解体后组建起来的,弥补了计划经济体制解体导致企业之间交易关系纽带断裂的缺陷。

    2007年06期 55-6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短讯

艺术学研究

  •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

    凌继尧;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在我国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的评定,它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要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有效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研究,总结深层审美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新的实践,使美学理论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2007年06期 63-6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8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论世界市场时代的文艺生产与消费

    王列生;

    世界市场来临以后,资本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决断力量,文艺存在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型为文艺生产和文艺消费,因而也就相应地出现作者向生产者的转换,欣赏者向消费者的转换,作品向产品和商品的转换,这些转换给文艺存在分析带来极大的困难。

    2007年06期 67-7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书画艺术品的价格定位

    倪进;

    书画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特性表现出难以确定性、潜在价值性和双重矛盾性,故其价格的确定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书画艺术品的交易价格与其艺术价值往往不一致,有时甚至十分矛盾,并显示出自己固有的特性和规律。确定书画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主要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1)书画作品本身的质量,(2)书画家的知名度,(3)内容与题材,(4)书画作品存世量的多少,(5)欣赏时尚,(6)年代远近,(7)字画样式,(8)收藏者的多少和市场承受能力,(9)书画家本身的状况。

    2007年06期 77-8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不平衡关系”命题新解

    潘繁生;

    立足于对"艺术繁荣"、古希腊的"艺术形式"等范畴的含义的特别梳理,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繁荣的"不平衡关系",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克思是在平衡论的前提下谈不平衡的。

    2007年06期 82-8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现代艺术的“非人”批判

    王拥军;

    "非人"是现代艺术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加塞特和利奥塔的理论可以代表两个不同时代的看法。"非人"的出现是分裂和异化时代的必然现象,现代艺术中的"非人"是那些努力用儿童的"天真之眼"、"野蛮人"的原始视角和动物的感觉来观照世界的"新人"。"非人"是人之镜,"非人"的产生根源于人对自身的无限性的省思,"非人"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2007年06期 85-90+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方叙事学理论演变与吴尔夫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立场——也谈弗吉尼亚·吴尔夫小说《到灯塔去》

    肖平;方永兰;

    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兰瑟关于叙事权威的理论来解读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可以看到,吴尔夫在小说的公开叙事层构建了一个"自我消抹"的叙述者形象,而在隐蔽叙事层,却勾勒出一个无处不在的叙述者形象。通过分析探讨小说的叙述者在隐蔽叙事层的所作所为,可以证明《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就好比是1 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而吴尔夫本人对叙事权威的追求和依赖决定了她缘何可以在现代派和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双重地位。

    2007年06期 91-9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文学与中国文化

  • 唐五代文人逐臣分布时期与地域的计量考察

    尚永亮;

    在中国贬谪史上,唐五代是文人逐臣最盛的时期,在三百四十余年间,可考知姓名和贬地的文人逐臣共计1040人次。从其分布时期与地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594人次),占唐五代文人逐臣人次的57.11%;而南方则是流贬文官的主要地区,其人次为北方的2.29倍。在南方诸道中,江南西道、东道、岭南道是处置文人逐臣的首选之地,此三道所辖43州逐臣数已达341人次,占唐五代文人逐臣总数的33.5%,因而最值得重视,同时,也构成相关历史文化分析的必要参照。

    2007年06期 96-10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论晚唐寒士诗歌的俚俗之风

    赵荣蔚;

    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曹邺、刘驾、罗隐、杜荀鹤、李山甫等寒士,以复古求新,有意与时风相左的自觉意识,将诗歌创作与衰微时代紧密相联,努力从汉乐府民歌和元白新乐府中汲取营养,将其浅俗范式运用于乐府古风及格律诗中。在浮艳绮靡时风中,独树尚俗写实之帜。其"俚俗"之风,上承元和而下启宋人,在唐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2007年06期 103-10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说石湖集的两组大型组诗

    乔力;

    用众多七绝连缀而成一体的大型组诗,以范成大为标志,始得有根本性的转变与升华。他抛弃游戏笔墨因素而抒怀言志,寄托着自我的理想和期待,凸显出沉重的历史兴亡叹喟;并很大程度上拓展题材范围,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整体上提升了这种特殊文学体式的审美境界与文化品格。故后来作者每常循承此传统而下,并将之奉为经典性作品。

    2007年06期 107-11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游赏娱乐、慷慨励志到黍离悲歌——两宋时期多景楼登临诗词的历时态考察

    曾维刚;

    镇江多景楼,自宋以来虽迭经兴废,但始终是文人士子登临游赏的名胜之地。两宋时期,多景楼登临诗词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1)北宋时期,登临主体是一群文人雅士,登临性质属于旅游,主要抒写游赏娱乐之情,体现的是"乐感"意识;(2)宋室南渡至南宋中后期,登临主体是一群忧国志士,登临性质属于壮游,主要抒写慷慨激越的复国之志,体现的是"忧患"意识;(3)宋末元初,登临主体是一群遗民隐士,登临性质可称之为神游,主要抒写黍离之悲,体现的是"悲感"意识。两宋时期多景楼登临诗词的历时态嬗变,展现出两宋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士子的心路历程,具有独特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2007年06期 112-11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元代的符牌系列——兼论“圣旨金牌”上的汉字之谜

    门岿;

    元代符制继承前代并有所发展。元代的符牌有长形、圆形以及不同质地、不同级别,不同规格、不同用途,已形成一个庞大系列。牌面更有不同文字。目前发现的元代符牌共计1 1块,包括当前被人们热烈议论的"圣旨金牌"。这块"圣旨金牌"仅是元代符牌中较低级的品类,所以其上才有粗糙的汉字刻画和编号,这是由它的用途和级别所决定的。

    2007年06期 116-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曾国藩的宋诗宗趣

    郭前孔;

    在近代唐宋诗论争中,曾国藩秉承姚鼐的诗学观点,深受当时宗宋思潮的影响,崇尚宋诗。他论诗着眼于诗文相通的原则,形成了"艺通于道"的诗文观,强调积理养气对诗歌的重要作用,主张奇崛和不俗论,也注重才情,标举"机神"说,初步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于一。作诗取径杜、韩、苏、黄,尤其推崇黄庭坚,晚年诗径有所拓展。其宗尚对同光体有很大影响。其诗学观的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

    2007年06期 122-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