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

  • 结构、界面规则与利益表达:社会和谐构建的社会网络范式

    许苏明;陈迪;

    和谐社会意味着社会整体上实现了高度的整合,社会各主体和要素间关系稳定、协调和有序,无根本利害冲突。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野下,社会结构不断分化与重组的趋势要求寻找一种新的社会整合机制与之相适应,社会网络范式是一种针对社会整合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分析框架,网络关系的界面规则是行动者关系的基础。行动主体之间关系治理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重要性。

    2007年05期 5-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和谐社会内涵及其构建中的合作式治理

    李砚忠;

    "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指政治系统内部诸多要素之间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相互协同,共同发展。其中,公民与政府的和谐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目前中国出现了一些民众与政府间不和谐的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威信。"合作式治理"是一种共同参与、共同出力、共同安排、共同主事等互动关系的治理范式,它培育了公民对政府的政治认同感、情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2007年05期 10-1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民众政治参与与国家决策模式间的矛盾及对策——兼谈市场体制下人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王志勇;

    我国现行的国家决策模式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它和民众政治参与欲望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要克服这种矛盾,消除其带来的潜在的政治不稳定性,根本的措施在于健全和完善我国现行的体制内民众政治参与的机制,尤其是健全和完善在现行体制内民众政治参与最基本最主要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大制度(1)能够切切实实地代表民众的意愿;(2)能够代表民意对国家决策过程施加实质性的影响。

    2007年05期 14-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短讯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资本流入、实际汇率与我国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基于TNT模型的研究

    余珊萍;潘沁;

    通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TNT)模型研究资本流入对我国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机理,从对我国实际汇率的结构分解中发现,贸易品价格变动是构成我国实际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本流入对我国经济部门的结构性影响体现在大幅提高了非贸易品价格;而贸易部门中加工贸易部门较一般贸易部门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带来了我国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应当理性对待资本流入,适时改变引资战略。

    2007年05期 24-2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沪深股市日收益率波动性比较分析

    王晓芳;高继祖;

    条件异方差是金融时间序列变量的一个典型特征。在分析沪深股市指数数据统计特征的基础上,用GARCH-M模型和门限ARCH(TARCH)模型分析2001年6月到2005年3月期间中国股市收益的波动特性,并对沪深两市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沪市内在的不确定水平比深市高,沪市市场上新的正面消息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则比深市大。中国股票价格的波动具有明显的杠杆效应,且沪深股票市场杠杆效应不同,当出现"利好消息"时,深市比沪市的冲击大,出现"利空消息"时沪市比深市的冲击大。

    2007年05期 28-3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上证综指波动率的统计特性分析

    都国雄;宁宣熙;

    波动率不仅是风险大小的度量指标,而且也是期权定价的基础,在风险预测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上海证券市场波动率变化的统计特性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波动率的概率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累积概率分布的渐进行为服从幂律分布,两者都具有一定的标度不变性;波动率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幂律相关性;在消除日效应现象后,波动率的变化不仅仍具有很强的幂律相关,而且出现两段幂律相关的分岔现象,分岔时间约为4天。

    2007年05期 32-35+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金融领域时间序列挖掘技术研究

    黄超;龚惠群;

    数据挖掘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挖掘技术主要包括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和异常检测等五类。由于金融领域的时间序列具有一些重要的特征,因此将各种挖掘方法与金融时间序列的特征,以及各种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相结合,是目前金融时间序列挖掘领域的研究热点。

    2007年05期 36-3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0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策略研究

    霍树彬;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的风险类型,风险转嫁、分散等转移策略一直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对信用风险重视程度的提高及信用风险的可计量与可交易,信用风险转移策略更加多样化,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地位也愈加显著。可按照信用风险转移和信用风险拒绝来划分信用风险管理方法,针对信用风险的范畴把转移策略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类。目前信用风险转移中需要注意正确认识信用风险转移等问题。

    2007年05期 40-4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 自驾游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研究

    周武忠;朱剑峰;

    自驾车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迅速,但目前对自驾车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开发领域,而以自驾车旅游为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方面的研究较少。从景区规划角度看,在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的时候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合理配置城市周边尤其是区域结合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乡村型旅游地和风景名胜区,对区域旅游合作和自驾游本身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2007年05期 46-50+5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对环太湖旅游圈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喻学才;

    环太湖旅游圈应加强区域合作,坚持从整体上保护太湖。开发环太湖旅游圈,应当从旅游业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出发,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的优势、特色,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和产品组合,共享客源市场,逐步把环太湖地区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从而达到各环湖省市旅游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战略目的。

    2007年05期 51-5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兼论南京市江心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万绪才;

    本文在对国内有关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总体思路;以南京市为例,对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以市场为导向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一般模式;最后对南京市江心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实证研究。

    2007年05期 56-5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与饭店行业之契合

    卢爱华;周利丰;

    我国饭店行业发展迅速,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需求非常旺盛。然而本来应该是迎合这一需求的大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饭店行业的就业率却很低,供需双方契合失灵。契合失灵对高校教育、饭店行业以及大学生等各方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从饭店职业特点因素、社会观念因素、供给方因素和需求方因素等四个角度可以剖析出造成供需失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契合,高校、大学生和饭店三个方面必须协同努力积极探索对策,从而获得"多赢结局"。

    2007年05期 60-6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旅游业经济-文化协同运作及其运行模式探讨

    季玉群;

    旅游业是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的典型产物,其管理目标不应只是单一的经济目标,它必须同时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进文化交流、传播区域形象和提升社会文明等多重内容。可将旅游业视为一个开放的经济-文化系统,系统的原生变量由"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旅游需求"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外生变量包括"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旅游者行为",中间变量是旅游活动中的"交通"、"设施"、"形象"和"服务"。在这三组变量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中,都体现着旅游业的经济特性、文化特性以及经济-文化协同与互动的特性。

    2007年05期 68-7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

  • 以剧曲为曲与以词为曲——马致远与张可久散曲之比较

    罗斯宁;

    从各体文学的角度分析马致远与张可久散曲的差异可以看出,马曲以剧曲为曲,张曲以词为曲,代表了元散曲创作中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向,体现了元杂剧和元词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马曲俗中有雅,张曲雅中有俗,张曲对马曲又有继承之处,马、张二人成为元前期通俗生动的俗曲和后期文雅守律的雅曲之间过渡性的作家。

    2007年05期 99-10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原音韵》与晚明曲学的理论建构

    程芸;

    如何看待《中原音韵》与南曲的关系,是晚明曲学论争的一个焦点。相关研讨,既涉及具体的音韵学问题,也折射出明中叶以后某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文化心理。

    2007年05期 103-10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

    李祥林;

    就剧中人言,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能够在睡梦中得到,因为人只有在下意识的梦境中才逃得开理性的监控;就接受者言,生活中难实现的梦想,可以在艺术中实现,因为人可以在自由的艺术天国中去寻求心理补偿。从潜意识层面看,明清女性接受者由衷喜爱《牡丹亭》,正反映出现实压抑状况中的她们渴望通过这"白日梦"般的艺术得到某种心理减压。

    2007年05期 107-112+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重合的意义——试论《牡丹亭》对晚明戏曲作品中小青题材的影响

    王永恩;

    《牡丹亭》问世后,在社会上反响巨大,尤其是对女性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冯小青的故事在晚明广泛传播,小青不仅以一个受难的才女形象闻名,同时也是以《牡丹亭》的一个著名读者而闻名的。晚明的剧坛上突然兴起了一股"冯小青热",出现了多部以小青为题材的剧作,以晚明在舞台上流行的三部小青题材的戏曲作品《春波影》、《疗妒羹》和《风流院》为例,可以看出,《牡丹亭》对小青题材的影响不单表现在对小青形象的刻画上,也表现在对情节的构置上,乃至人物的安排上。

    2007年05期 113-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激越的浪漫 凄美的感伤——《牡丹亭》和《长生殿》“情至”理想比较

    郑尚宪;黄云;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的《长生殿》都歌颂了"情至"理想,然而由于时代和作家个人等方面因素,二者在"情至"、"情始"、"情追"、"情圆"等具体表现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漫,《长生殿》则凄美婉转地吟出悲郁和感伤;前者是万物欣欣的阳天春日,后者是西风残照的落日余霞——绚丽至极却又透出几分萧瑟悲凉。

    2007年05期 118-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书评

艺苑

  • 论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媒介思想——一种哲学层面的审视和反思

    梅琼林;连水兴;

    19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当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哲学层面对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的媒介思想进行审视和反思,可以发现,鲍德里亚发展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引人注目、也是最极端的后现代传媒批判理论。鲍德里亚的意义在于,他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代替现实的严峻境况,而在他看来这一切正是大众传媒造成的。

    2007年05期 20-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围绕脂、微分部的古音学史演进

    李开;

    如果我们以王力古韵分部"脂——质——真"和"微——物——文"六部为基础来考察古音学史的演进,就会看到,清代戴震是3∶6,王念孙是4∶6,江有诰是3∶6,晚近章炳麟是5∶6,黄侃是5∶6,曾运乾是6∶6。王力的6∶6是有优点的,最大的优点是以古音构拟深化了脂、微分部。

    2007年05期 73-7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氏文通》的句法观

    聂志平;

    《马氏文通》以句法为核心,以句、顿、读等语法单位,和作为句法成分的词、表示隐性语法语义关系的次所建立了系统的语法体系,不仅以它的科学性奠定了汉语语法学的基础,而且也以它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启迪着汉语语法学的发展。

    2007年05期 78-82+102+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氏文通》“句读之别”再认识

    邵霭吉;

    《马氏文通》非常重视区别"读"和"句",反复进行论说,还先后对17个段落和3篇短文进行"读"和"句"的分析,示范"读""句"区别,很费了一番气力。后人批评《马氏文通》"读""句"界限不清,其实只是一种误解。关键在于"读"与"句"在结构上相同,只在语气上有区别,而语气是不怎么容易分辨的。不过,仔细领会《马氏文通》区分"读"与"句"的理论,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清楚的。

    2007年05期 83-8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广雅疏证》在同义词研究上的贡献

    孙德平;

    《广雅疏证》在同义词研究上具有重大的贡献,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义同"说为理论建构了一个同义的意义网络;规范了前人的综合辨析同义词的术语"对文"和"散文";撷取了经史子集中同义词训释、辨析的精华。

    2007年05期 88-9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诗》“无自暱焉”考辨

    陈荣军;叶正渤;

    "无自暱焉"的"暱",毛传训近,三家诗训病;根据"暱"在上古文献中都训近且没有训病的用例,以及从全诗的内容来看,以训近为是。

    2007年05期 92-9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妈祖信仰略论

    陶思炎;

    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间维系着相互认同的神缘关系,作为民间宗教现象,妈祖信仰归属俗信的范畴,它不仅对宗教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具有和平统一、卫国守土、世界和谐、繁荣发展的启示作用。

    2007年05期 95-9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9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