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

  •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卞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不仅要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更要关注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更具普遍性和长远意义的"文化"建设问题。和谐社会是一种体现现代文明的社会理想,"和谐"是一种文化境界。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

    2007年04期 5-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性

    潘绍龙;潘巍;

    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从和谐的角度求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向目标;科学发展观注重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安定有序的辩证统一、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2007年04期 9-1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

    王孝哲;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蜕化变质,堕落为贪官,相当严重地恶化了干群关系;一些领导干部随意侵犯普通民众的民主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干群关系;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为了自己升官而弄虚作假,他们的不良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干群关系。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现象和问题,重视解决领导干部与普通民众的矛盾,积极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这主要依靠领导干部的自我指导、行为约束,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践行党和国家关于领导干部必须执政为民的要求。而在全社会加大宣扬好干部和惩治贪官的力度,也是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2007年04期 15-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理论创新的经验一致性指标

    马雷;

    科学理论的经验一致性是科学创新的合理指标之一。科学的累积进步观在经验方面的表达反映了对理论经验一致性协调力和经验新奇性协调力的追求。在非累积的情况下,判明理论的经验新奇性协调力和经验一致性协调力是完全可行的。经验一致性不完全决定对理论的选择。

    2007年04期 18-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析FDI对拉美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梅姝娥;张少华;仲伟俊;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通过分析FDI对拉美国家、我国以及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FDI不会将关键和核心技术转移给受资国企业,对受资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关键和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增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是依靠本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

    2007年04期 22-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技术创新方法和客户导向理念的企业经营模式研究

    李庆华;

    技术创新和客户导向都被认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是,在技术创新与客户导向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争论与认识。实际上,技术创新与客户导向既不是截然对立的,也不是完全融合的,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从技术创新方法和客户导向理念两个维度来考察,现实中存在四种典型的经营模式:技术驱动型、需求满足型、市场创造型、模仿竞争型。它们都有比较成功的代表性企业。当然,这四种经营模式都有其应用的前提条件。

    2007年04期 26-3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哲学视野的技术创新理论演进研究

    胡俊成;侯峻;

    技术创新理论演进和西方哲学发展两者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彼此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可将从熊彼特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后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历史演进,划分为线形结构、系统综合和生态进化三个发展阶段。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价值理性和动态演化是技术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点所在。

    2007年04期 31-3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群体推理的逻辑与群体理性问题

    潘天群;

    "群体推理的逻辑"研究群体如何进行推理,同时研究群体推理与群体中的个体推理的关系;许多领域(如认知逻辑、公共选择理论、科学方法论)中的学者在不同程度上探讨群体推理的逻辑以及探讨群体推理相关的问题如群体理性问题。这是一个富有前景的多学科研究领域。

    2007年04期 35-3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兼谈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

    翟锦程;

    多夫.嘉贝和约翰.伍茨共同主编出版的《逻辑史手册》体现了国际逻辑学研究的最新趋向:第一,逻辑史研究进入到全面、精深研究的新阶段;第二,把逻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不局限在某一种类型或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逻辑的观念和研究方法;第三,注重逻辑与相关领域的关联研究,展现逻辑学的活力。该书唯一缺憾是没有涉及"中国逻辑"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性特点来分析中国逻辑的特质,将希腊逻辑、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看做是世界逻辑体系中三种并行发展的基本类型,系统研究并概括出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以中国逻辑思想的内在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按照逻辑思想自身的发展特点,按照世界逻辑体系的一般特性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逻辑思想的起源、形成、转变和发展的全过程,分析中国逻辑思想的基本特征、主导推理类型等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应该是:文化解读、逻辑解读和比较研究。

    2007年04期 39-42+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哲思逻辑——一个形而上学内容的公理体系

    杜国平;

    在经典命题逻辑的系统内,增加一个一元算子*,通过定义引入两个一元算子2和△,可以建立一个经典命题逻辑的扩充系统——哲思逻辑系统。在该扩充系统内,有遵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经典否定算子,有遵守矛盾律而不遵守排中律的构造性否定算子,有不遵守矛盾律而遵守排中律的弗协调否定算子,还有既不遵守矛盾律又不遵守排中律的辩证否定算子。通过引入关于*的一个形式语义,可以证明哲思逻辑系统具有可靠性和完全性。在哲思逻辑中,A和A之间是矛盾关系,A和2A之间是反对关系,A和△A之间是下反对关系,A和*A之间是差等关系。所以,哲思逻辑又可以称为对当关系逻辑。

    2007年04期 43-4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短讯

法学研究

  • 企业专利申请战略的运用探讨

    冯晓青;

    企业专利申请是为实现企业的一定战略目标服务的,其本身也具有相当的战略色彩。企业专利申请战略主要涉及到申请决策、申请时机、申请种类、申请范围、申请国别等内容。在具体的申请实务中则存在相应的策略。企业运用好专利申请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专利战略和开展市场经营活动,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2007年04期 47-5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问题专利探析

    徐棣枫;

    "问题专利"一词在各类文献中的使用率颇高,然而"问题专利"的具体界定、法律性质、应对措施等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对现行专利审查制度存在缺陷的共识,目前多数研究的兴趣集中于对该制度的批判上,却未见到完善审查制度的可行方案。考察问题专利自申请提出到做出授权决定这一系统过程可得出如下结论:问题专利的始作俑者——申请人应纳入法律调整的视野,强化申请人义务,对不正当行使专利申请权者除驳回其申请外,如果构成权利滥用,应对其施以一定的法律责任,以遏制问题专利的泛滥。

    2007年04期 54-5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之现实探讨及其制度设计

    孟红;虞青松;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处于工作试点与理论研讨同步摸索与推进的态势,但种种举措均局限在修补的层面,喧嚣而无序,尤其对未成年犯而言,我国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还处在摸索阶段,在矫正主体、矫正项目、矫正方法上还存在重大缺陷。应当融入契约理念,"以人为本",使未成年犯社区矫正之内涵与功能更为丰富。同时,鉴于未成年犯的身心特点及权益保障,应当对"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下的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例如建立监护人或"合格成年人"参与制度、志愿者聘请制度、异地矫正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等。

    2007年04期 60-6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人性观照下的民法价值取向探索

    章礼强;汪文珍;

    法是人的创造物,法与人性之间必然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人性始终是难以实证的假定,性善、性恶、性善恶兼有、性个人性或社会性等都是基于不完全归纳的例证的抽象甚至纯属主观唯心的假设,反映了思想者对人之本体的追问和对人性或善或恶或杂或无或个别或整体性等的描画。无论性善或性恶论者还是个人或社会性论者大多不反对法律的规范。法律当要合人性,尊重人之为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不可成了悖人性、灭人性的恶法。民法作为平等主体的市民或私人权利保护的最基本的法律当坚持合人性的市民之权利本位。

    2007年04期 65-7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明

    吴琦幸;

    从2000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增加了一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中国的昆曲首次进入2001年第一批保护名录,2003年联合国发布的第二批代表作名录,中国的古琴艺术也获当选。两年一次的评选工作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欢迎。据悉,中国各地对于申报的热情非常大,以至于各地仍在发掘、征集、论证新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项目。在这种热情的背后是否真的是对于文化的保护,抑或是有着其他利益的驱动?笔者拟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文化人类学的诸问题,跟中国文明的关系作一个探讨。目的在于:不要将这个有意义的申报工作变得庸俗化。

    2007年04期 73-7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唐宋词乐的发展变化与柳永苏轼词

    邓乔彬;周韬;

    散乐歌舞是唐五代曲子产生的前提,教坊乐渐变为唐曲子,是唐五代曲子辞"倚声"之源,唐五代曲子与唐"燕乐"无涉。柳永词的用调充分体现了唐五代词乐在北宋初期的延续,柳词的声情体貌,均源自"花间",与教坊俗乐紧密结合,既倚声"善为歌辞",又能"填腔"制撰新曲,"变旧声作新声",使之传播极广,接受甚众。苏轼以诗为词,是真正的"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由于不咏调名本义,脱离词乐声情,也使得词成为了案头文学,逐渐丧失其作为音乐文学的特质。

    2007年04期 78-85+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试评王国维关于唐五代词的研究

    谢桃坊;

    王国维关于唐五代词的研究用功甚深,其《人间词话》的许多词学观念是以唐五代词的批评与鉴赏为基础而形成的。他整理唐五代词存在疏失之处,但确定词人的范围则是严格的;他对唐五代词人的批评表现出错误的艺术见解和审美的偏见;他晚年对敦煌曲子词的认识表现了精辟的学术创见。这是我们回顾近百年词学的成就时不应忽略的。

    2007年04期 86-9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典词学“趣”范畴的承传

    胡建次;

    中国古典词学"趣"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趣"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趣"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趣"在北宋前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发展到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趣"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对词趣审美内涵、特征、形态、生成与创造等方面的论析。上述两个维面,将"趣"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展现出来。

    2007年04期 92-9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艺术学研究

  • 关于“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彭吉象;

    中国艺术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第一,中国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与经典艺术作品,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各个艺术种类。除了通史以外,还有断代史等。第二,中国艺术门类众多。除了通常都有的绘画、雕塑、建筑、戏剧、音乐、舞蹈等门类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种类,例如书法等。与此同时,中国艺术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第三,中国艺术体系繁杂。在中国艺术史上,不同门类的中国艺术还包括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方面和不同类别。第四,中国艺术成就辉煌,出现了无数的优秀艺术家和优秀艺术作品。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到艺术学的高度加以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2007年04期 96-9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的再思考

    孙长初;

    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构建起来,但对该学科的深入思考却似乎刚刚开始。中国艺术考古学作为一门在艺术学科和考古学科之间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主要倾向于考古学,故其学科基点应该定位于考古学;"美术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这一对学科概念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命名,艺术考古学是建立在艺术学科发展、美术考古学研究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艺术考古学的发展前景则寄托于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艺术考古学理论建设的关注和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前景辉煌。

    2007年04期 99-10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艺术范畴“韵”源考

    赵建军;

    "韵"是中国艺术特质的重要概念。"韵"概念的出现与魏晋玄学追求超逸高蹈的思致相关,但将"韵"概念与"神"、"气"、"律"等概念结合起来,成为表达艺术特殊审美境界的概念,则是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的,期间佛教般若思想的渗透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促动作用。

    2007年04期 104-10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论浪漫型艺术的现代转型

    朱存明;

    黑格尔提出浪漫型艺术终结的命题,终结意味着艺术的转型。20世纪艺术发生了两次转型,一是现代主义的转型,另一次是后现代主义的转型。两种转型是浪漫主义极端推崇个体体验的结果。现代的先锋派艺术,抛弃了传统的美学原则而使艺术呈现了一种丑的震颤。20世纪丑的全面侵入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形象体现。这不仅是一个艺术事件,也是一个美学事件。社会有极强的能力使艺术体制化。然而,我们对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现代的"仿像社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2007年04期 108-113+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席勒的“审美假象”——兼谈艺术的本质问题

    付立峰;

    席勒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审美假象",由此把艺术和实在对立起来,试图通过艺术的理想性使人们摆脱现实生活中物质欲望和权力机制的束缚,修复人性,实现人的平等交往和自由。席勒的"审美假象"论是对现实和人类文明弊端的深刻批判,但其美学上的激进主张恰恰折射出其社会实践层面上的保守立场。

    2007年04期 114-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艺术的“重心”——从克莱斯特的《论木偶戏》讲起

    郭洪体;

    克莱斯特的《论木偶戏》是一篇有趣的美学论文,其中提出的艺术的"重心"思想对于理解艺术之为艺术启示了一条独特的门径。这种思想不仅超越了当时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实践,而且跟从19世纪末开始的现代派艺术运动相当吻合,不仅如此,也跟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息息相通。

    2007年04期 119-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新向度——2007“全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季欣;

    2007"全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6月1日至3日在东南大学召开。首先,与会者就艺术学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次,专家们还就艺术学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以及艺术学学科发展中的具体的现实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此外,中国传统艺术、民俗艺术的拯救、艺术的通识教育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会者通过反思和总结,提出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新向度,表达了进一步深化艺术学研究的迫切愿望。会议决定由东南大学牵头筹建中国艺术学学会,对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7年04期 123-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