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克夷;冯桂平;
市场信号作为表达企业与竞争对手间意图、目标的行动或暗示,传递着或清晰或模糊的信息,对于竞争对手间的竞争反应互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竞争企业在对某一特定竞争行动做出反应之前必然要对该行动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接收、解释和判断。结合市场信号理论可构建竞争反应预测模型,并归纳出竞争反应发生可能性最高、可能性最低、反应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几种组合。通过探寻管理者对复杂形势的实际思考方式,可简化竞争反应的预测过程。
2007年03期 18-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仲伟俊;戴杨;
根据所构建的双变量EC-EGARCH模型,对我国大豆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协整残差项对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条件均值和条件方差均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能够准确地刻画两市场之间的波动性关系;期货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是对称的。
2007年03期 23-2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刘庆富;仲伟俊;
我国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一直是监管当局、套期保值者和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借助于Johansen协整检验、信息共享模型和波动溢出效应模型,进行多层次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从价格发现功能方面看,铜、铝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引导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均扮演着重要的价格发现角色,但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相对于金属铝现货市场而言,铜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要强些。从波动溢出效应方面看,铜、铝的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关系,但现货市场来自期货市场的波动溢出要强于期货市场来自现货市场的波动溢出;而且,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均呈增强态势,期货市场的运行愈加有效。
2007年03期 28-3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0 ] - 宋乐伟;
西部地区的开发是中国新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在目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各国普遍重视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如何把握这一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需要进行详细研究的问题。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绎到建立回归方程的实证分析,无不证明,西部传统的发展模式虽然也存在着动态比较优势,但这样的资本积累过程过于缓慢,西部大开发虽然不是提倡不顾实际情况赶超的倾斜发展,但却提倡在符合地区实际的情况下进行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的体现,就是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和自主技术创新。建议:第一,建立有效的融资投资体系,促进西部地区物质资本的形成。第二,消除知识贫困,促进西部地区内生技术资源的形成。第三,改善区域内运输条件,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西部地区规模经济效应的形成。第四,通过制度学习与文化创新,提高西部地区发展要素的收益率。
2007年03期 36-3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黄宇驰;徐金发;
ICT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最鲜明的特征是具有网络效应和转换成本。这两个特征深化了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对ICT产业进入和退出的影响。ICT产业的竞争与演化体现了与传统制造业截然不同的特征。
2007年03期 40-43+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唐德才;李廉水;徐斌;
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范式基于较早的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分析制造业竞争力问题应首先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开始。Porter钻石理论有其自身的缺陷:以“本国基地(homebase)”概念为核心,即从本国的视角出发,在分析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时忽视了其它国家和国外企业的影响作用。当然,最早进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的仍是基于Porter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这也为后来的学者研究制造业竞争力衡量指标体系提供了研究思路。Bessant、Francis以及Skinner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开始走向综合化起到了引导作用。我们认为,专业化系数指标体系对于竞争力的评价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这种方法应该对进一步研究制造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几十年来,关于竞争力的相关研究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理论的不断扩展,另一条是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内关于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只考察静态的竞争力,忽视对动态竞争力的考察。采用动态的分析方法将更能对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长远发展趋势进行把握。
2007年03期 44-4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赵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也飞速发展,如何才能创造出具备中国精神与中国特色的建筑环境设计?必须加强创新:(1)设计理论体系的创新;(2)设计实践的创新;(3)建筑技术的创新;(4)树立创新的信念。
2007年03期 68-70+10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施梁;吴晓;
用“架上雕塑”的思想与方法来对待和处理城市雕塑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雕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其实,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重要特征在于公共性及其与城市环境的联结与共生。城市雕塑建设作为一种表达公众艺术追求、反映市民文化意识的公共性事件,通常是多方决策,其操作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协调制度和组织机构来提供保障。
2007年03期 71-7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卢世主;
伴随着“现代运动”而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设计,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以功能主义为宗旨,使设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20世纪前期,中国机器生产有所发展,但西方现代设计仍然受到冷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西方现代设计对中国造物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影响是有限的。
2007年03期 74-7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慧宁;
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建筑是语言,作为语言,是不能没有符号而存在的。建筑文化具有符号性及相关的许多符号特征。首先它具有视觉因素,能够被人感知,通过视觉信息传达给人以语言意义,还包括:物质性、复杂性、象征性、历史性、地方性以及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等方面意义。
2007年03期 77-79+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发堂;杨昌鸣;
现当代建筑思潮中的“反理性”是一种更加理性的理性。从元素的变异、规律的变异和综合的变异三方面,可以对“反理性”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元素的变异性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构件或者元素的反常化,通常表现为“软化”和不规则化。规律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元素的规整性上,但是,组合规则却偏离了正常的形式美规则,产生一种视觉的紧张感。综合变异综合了元素变异和规律变异两种情况,通过双方面的变化来达到“多样性的统一”。
2007年03期 80-8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蒋永青;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既非仅仅在讲诗词艺术,也不是主要在讲成功者的奋斗经历,看看上一世纪初王国维和中国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疾病”的反省与忧虑就知道,他之提出“境界”说,其深处在于针对中国文化的“实际”与“通俗”性质而强调其超越性的“高致”领域,“境界”说是2 0世纪初王国维开出的一副治疗近代中国“衰弱至极”的文化苦药。
2007年03期 86-88+10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郁沅;
情景交融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主客体关系层次,“情”属于“心”的范畴,“景”属于“物”的范畴,此时情景交融表现为主客体也即“心”与“物”之间的感应活动;二是作品中情感与景象关系层次,此时“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因受不同心物感应模式的制约而表现为不同类型。
2007年03期 89-9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陈桐生;
中国古人过早地发展了伴随着原始思维特征的经验思维,因而中国最早的散文主要不是感性叙事作品,而是以总结帝王政治经验为旨归的历史记言散文。《尚书》记言文是中国说理散文的开端,这些记言文有一个外在的叙事框架,它们已经具备论点、论据、论证这些论说文基本要素,有些记言文主题集中,条理清晰。《国语》说理散文较《尚书》有六大进展:一是出现一批主题集中、结构紧凑的说理文章;二是形成主客问答的对话体;三是文章论据出现由宗教神学向《诗》、《书》文献、典章制度的转变;四是抽象概括水平明显提高;五是进一步丰富了表现手法;六是出现一些近似语录体的短文。《尚书》、《国语》中的历史记言文是七十子后学散文的先驱,对战国诸子散文也有深远的影响。
2007年03期 95-10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强;
八股文“代圣贤立言”的特征有一个在儒家经典阐释传统中逐步孕育而成的过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明清科举考试中八股文“四书”题阐释的依据,其以心理体验为特征的经典阐释理论和实践也为明清两代文人所继承,客观上为八股文这一阐释学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朱熹的经典阐释理论以“切己”为最高境界,故从中引申出来的八股文“代圣贤立言”的命题自有其复杂性。
2007年03期 104-10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丽霞;
理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其中,对《诗经》的诠释构筑了理学形成的重要基石。理学权威朱熹即将自己的“道”学理念渗入到对《诗经》的诠释和解读中。不同于前哲的是,朱熹的诠释是建立在将《诗经》作为文学经典的“文”之意义之上,在文本还原的基础上解读《诗经》作为经典的主旨及其文化价值,从而在文学和哲学两个层面建构了新理论权威——理学。
2007年03期 109-11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史小军;
明代中后期文坛巨匠王世贞在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的同时,还对当时的儒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凭借渊博的学识,王世贞积极探寻儒家经典本源,指出了宋儒在解经、证史时所存在的种种“支离割强”之处,并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弊端及理学家文艺观念进行了直率的批评,呈现出回归孔孟原始儒学的倾向。
2007年03期 113-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雪青;赵辉;
执业资格考试规模不断扩大,对于目前执业资格考试及格线的确定方法,各方颇有异议,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据教育测量学与统计学的理论和做法,结合执业资格的资质要求,遵循客观性,给出一种确定执业资格考试及格线的方法。
2007年03期 50-5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丁秀玲;
从人员测评与职业指导的联系入手,分析心理测验、绩效评估和评价中心等三种人员测评方式在职业指导中的应用状况,可得出结论:心理测验有助于实现人与职位的恰当匹配并获取职业成就;绩效评估则将职业指导的内涵从求职应聘者的指导扩展到在职者的发展指导或职业再规划上,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为职业指导提供了内容来源,同时绩效反馈也只有以职业指导的形式出现才更容易被当事人所接受;评价中心应用于职业指导则由其构思效度作基础,更适合于确定职业方向和职业培训。
2007年03期 53-5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殷志平;
通过初次求职者和再次求职者之间的对比,发现不同的求职群体,对应的雇主吸引力维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初次求职者的的雇主吸引力依次为:环境价值、名誉价值、发展价值、经济价值和心理价值。再次求职者的雇主吸引力则包括:社会价值、名誉价值、环境价值、发展价值和心理价值。这些发现启发我们,为提高雇主吸引力,对不同的应聘者群体要提供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工作和人力资源产品。
2007年03期 57-6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1 ] |[阅读次数:0 ] - 马新建;
对冲突管理一般理论命题的认知是正确处理任何组织冲突的基石。(一)关于冲突的内涵和属性,冲突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冲突的属性可以从冲突的感知、形式、强度、后果等多种角度来具体认识和判定。(二)关于冲突的形态和结构,可以将冲突分为个体层次冲突、群体层次冲突和组织层次冲突,这三大冲突层次各自又包含着不同的冲突类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冲突具有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互动与反作用关系,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彼此相互转化。(三)关于冲突管理理念与过程,现代冲突管理突出了系统、整合、连续不断的思维轨迹,着眼于预防潜在冲突,克服不必要冲突,把真正的冲突差异导入建设性管理轨道的基本目标。冲突管理整体过程可描述为:在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冲突的认知环节、诊断环节、处理环节、效果环节和反馈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开放性的闭环系统过程。
2007年03期 62-6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