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01期 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范章;
“效率优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转轨”时期公平问题更加突出。十四大文件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起了重大历史性指导作用,但这一提法也有不足之处,把“效率”和“公平”看成两码事,看不出其间正面因果关系。笔者认为,我们不仅应继续倡导“效率优先”,而且应正面面对效率—公平关系,笔者倡仪采取“效率优先,增进公平”的提法,即表明“效率优先”是发展经济、增进公平的前提,而“增进公平”则是“效率优先”的目标与归宿,是政府为弥补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缺陷而努力(通过再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及义务。
2007年01期 5-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新光;
取消农业税标志着我国“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后农业税时代,下一步,应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现代国家政权“双重建构”的整体思路,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重点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机制、乡镇政府机构、农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的民主政治。
2007年01期 9-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遐见;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都蕴涵着丰富的体现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中国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经验的智慧结晶。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的主体行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倡导艰苦创业,是我们有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抉择。
2007年01期 16-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瑛;
江苏省苏北地区的人才存量状况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步伐。研究表明,苏北地区人才生存环境存在着明显劣势。市场经济条件下,苏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实施差别化战略,包括人才战略目标定位差别化、人才战略进程差别化、人才战略对策举措差别化,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要差别化。
2007年01期 20-2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林度;
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由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应急配送网络构成的城市应急物流担负着重要的保障职能,支持着紧急救援物资的快速流动。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应在系统分析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和应急管理网络模型的基础上,以城市重大危险源为对象,重点研究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城市应急管理网络和城市应急物流网络的交互结构,从而在城市内实现信息资源和紧急救援物资的共享,以及信息流和物流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有效集成。
2007年01期 27-2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2007年01期 29+66+70+9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敏倩;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建立工业生态系统,逆向物流的发展是工业生态系统建立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我国已具备进行逆向物流业务的现实驱动力,但是客观上依然存在阻碍企业积极开展逆向物流的困难,解决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以建立工业生态系统为前提,发展第三方逆向物流。
2007年01期 30-3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发鸿;达庆利;朱立峰;
逆向物流运作的效率直接依赖和受限于逆向物流网络结构,结合电子类废旧产品的特点和目前国内实际运作模式,并考虑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可以设计电子类产品逆向物流网络的一般结构形式。随着各方利益分配的政策倾斜方向不同,网络结构会有不同的变化形式,研究表明,不同结构形式对逆向物流网络效率的影响巨大。构建适合国情并高效运作的逆向物流网络是非常重要的。
2007年01期 34-3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计国君;谢昕;
将传统分析方法和经济学思想拓展到供应链管理领域,分析供应链能量系统的运营绩效、逆向物流、经济成本,并综合考虑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系统负效应因子,对两个水泥供应链系统流程进行计算,从计算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有效地将供应链系统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简化,从经济学的角度全面地评价供应链系统绩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找出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中的薄弱环节,为供应链系统绩效的改进提供参考。
2007年01期 38-44+79+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孔庆善;达庆利;
敏捷供应链是指敏捷型企业所拥有的具有敏捷性的供应链,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是敏捷供应链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与根本保证。敏捷供应链的核心能力不仅拥有价值性、知识性、独特性等特征,而且还拥有系统协同性、供应链支持性、敏捷性等特征。敏捷供应链主导企业是敏捷供应链形成、运营与管理的基础与核心,对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管理起着积极、主导和核心的作用。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管理框架,包括六个基本步骤(1)制定战略与目标;(2)规划构建敏捷供应链平台;(3)辨明所需的核心能力,识别现有核心能力;(4)制定获取核心能力的计划,培养新的核心能力;(5)审计与评估核心能力;(6)巩固与发展核心能力。
2007年01期 45-4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刘向东;
敏捷供应链中的成员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其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把握和运用跨文化管理使之成为多元化组织以创造竞争优势。在敏捷供应链中,一般性组织的跨文化管理指导性原则是尊重理解,求同存异;多元化组织开发模型的关键是领导力开发和组织评价;而对虚拟团队的跨文化管理,不仅要利用多元化组织的开发模型和方法,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且要更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2007年01期 49-5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永乐;王慧;
胜任力素质是一个组织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的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胜任力是潜在的、持久的个人特征,它与一定工作或情境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异绩效有因果关系。不同的岗位对人的胜任力素质要求不同,建立组织员工的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对实行组织的能力与岗位匹配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组织的人力资源有着引导作用。
2007年01期 52-55+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7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8 ] |[阅读次数:0 ] - 彭红霞;许彩国;
人力资源管理与制造是公司的两大基本职能,联系制造战略竞争优势(成本、质量、交货速度、柔性)与人力资源实践可知,人力资源实践与以成本、质量、交货速度、柔性为基础的公司战略存在一致性,为获得公司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战略不能仅仅与制造战略的竞争能力保持一致,还要与其他职能领域一致。以公司竞争优势为基础的计划的实行需要各横向职能部门的参与,要求各职能部门在方向上一致,有关的职能部门应该在创新计划阶段就参与进来。这些都促使制造和人力资源部门同其它职能领域的竞争优势和竞争纬度达到统一。南京雨润集团的实例充分地证明了人力资源战略与制造战略竞争优势整合的可能性以及对公司战略的贡献。
2007年01期 56-6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志良;张世远;
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是关于人自身的学说;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于近代人类实践活动空间的展开与独立化进程;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本质上是一种人化的表达方式,是对人之存在、本质、价值与发展的理论透视,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人,其研究领域、角度和层次虽有不同,却具有属人的统一性。
2007年01期 62-6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西林;霍涌泉;
当前自然科学界掀起了一场研究意识问题的文艺复兴运动。意识范畴这一传统的哲学主题不仅没有终结,反而被推向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前沿。生物学、物理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等自然科学范式的约束与启发,使新世纪意识科学的研究重点及问题类型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意识研究的复兴体现出了重要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2007年01期 67-7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道广;
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在学科目录中确立,但艺术学研究的实质性突破迄今未有建树,且又有出现没有艺术的“艺术学”研究倾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对马采先生阐释百多年前的德国艺术学学者的学科归纳不够注意,或竟不甚了了。在马采先生阐发的成果基础上,结合今天艺术学面临的现实,从分类学角度论述艺术学学科构架,艺术学在二级学科下的架构应该只列类、专业方向、研究方向三级层面,其中三大类是(l)基础艺术学类,也可称一般艺术学类;(2)应用艺术学类;(3)交叉艺术学类。在三大类之下,各有自己的分支专业、研究方向。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其内容必有所增续,但只是相应层级上的充实,不是平行的罗列排比。艺术学是现代学术研究范畴的艺术科学,艺术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归纳,离不开对艺术实践环节的熟悉,因此,艺术学研究者不可陌生于艺术的实践。
2007年01期 71-7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7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易存国;
“艺术学学科性质”问题是当下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话题。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艺术学”,在其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称谓,如“一般艺术学”、“艺术科学”、“艺术哲学”,乃至于“美学”(如KonradLange)等,导致这种名称混用的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亦存在某种对学科的理解问题。艺术学是一门针对艺术主体、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规律、艺术价值、艺术现象等做科学研究并辅之以哲学思考的人文科学;艺术学是以科学方法及哲学方法论为工具、以整体艺术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艺术学不是“艺术哲学”,而属于“艺术科学”。
2007年01期 77-7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宏梁;
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不同的形式元素加以重组。组合方式主要是增附组合、同类组合、邻近组合、异类组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可以互补,也可以适当嫁接。心理学上讲的“远距离联想”就是一种将不同艺术形式元素组合创新的思维基础。
2007年01期 80-84+8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程金海;
媒介在主体构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介建构了自由交往的主体。数字艺术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其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基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艺术形式迥然不同。但数字艺术审美主体的自由是以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为前提的,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既是构成数字艺术审美主体自由的契机也是其陷阱。
2007年01期 85-8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迎刚;
对于艺术这样一种开放性与限定性并存的人类精神现象,任何一种只肯定其中之一而否定另外一者的做法都难免有失偏颇。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兼顾二者的理解方式,如此才有可能对于何谓“艺术”的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理解。“纯艺术”这一概念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我们理解艺术问题提供一个能够避免二者冲突的理论基点,使一切关于艺术问题的思考都可以毫无障碍地围绕这一理论基点展开。
2007年01期 90-9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廷信;
扮演是戏剧的形式本体。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也是扮演行为叙事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因此,叙事是中国戏剧形成研究的有效视角。中国戏剧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型戏剧的形成(汉魏至唐宋);第二阶段是大型戏剧的形成(宋元)。小型戏剧是能够以扮演的形式独立表演较短的故事为其形成标志;大型戏剧形成的则是能够以扮演的形式独立表演较长的故事为其形成标志。
2007年01期 95-9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罗斯宁;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语言,可知元杂剧形成了一套与士大夫阶层的话语不同的市民话语体系,如“造反者的话语体系”、“青楼话语体系”、“商人话语体系”等,它吸收了宋元以来的民间文学、市民文学的话语养分,具有鲜明的市民话语特征,反映出元代市民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诉求,是元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7年01期 98-10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孙书磊;
王夫之《龙舟会》杂剧的创作,体现了作者肯定政治中兴的历史观念、忠君怀国的历史评价标准、进步的妇女问题史观,显示了作者对明清鼎革历史的独有认识。剧作对民族戏剧的艺术创作原则有创造性的发挥,对南北曲的通融处理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戏剧观,同时,剧作还明显地受其诗景诗歌理论的影响。王夫之的历史观和戏剧观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独创性。
2007年01期 105-10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兴勤;
【滚遍】与【滚】(滚调)并不等同。如果说,明代戏曲声腔中的【衮遍】、【终衮】、【初衮】、【煞衮】等曲调,不同程度地受到唐宋大曲中【衮遍】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格范,那么余姚腔、弋阳腔以及青阳腔中的【滚】(滚调)早已逸出唐宋大曲的规束,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蜕变,发展为另外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我们认为,【滚调】的用途与价值,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诠释曲文,化雅为俗;丰富唱法,增强意趣;成句入曲,悦人耳目;强化情感表达,突出心理剖白;羼入叙事成分,补足情节罅漏。【滚】所表现出的去精英化,还原了戏曲被遮蔽的世俗本真,回归了一度被覆盖的民间传统,以探索的形式再现了艺术拥抱大众后活泼泼的生命张力,对消融阻碍戏曲传播的意识壁垒与僵化机制起到积极作用。
2007年01期 110-11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6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恒夫;
民国十八年(1929)之前,江、浙、沪三地的滩簧活跃于上海的演艺场所、家庭堂会,开创了男女合演的表演形态,时装戏成为主流性的滩簧剧目。民国十八年,苏滩在上海的滩簧坐唱中,影响最大,而时装戏基本上由申滩演出。申滩之所以能演出具有现代戏曲性质的时装戏,其原因有四点一是受电影、话剧的影响,二是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三是突破了家庭成员组班的模式,四是由剧院老板投资,解决了资金问题。
2007年01期 116-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子方;
不久前,笔者接受了《新华书目报》记者陶源源小姐的电话采访,其中对戏剧艺术以及戏剧图书市场等问题谈了看法,认为,造成戏剧图书市场表现“惨淡”之根本问题在于戏剧本身的失落,面对网络文化的强力挤压,本质为娱乐的戏剧行业在整个娱乐界和文化界皆呈现全面退缩的迹象。戏剧行业的不景气必然导致世人对戏剧关注热情的日渐淡漠,其在戏剧图书市场上的表现可以说不问而知。为今之计,戏剧图书的确要尽快摆脱纯粹纸本的窠臼,尽快与电子化和音像化结合。此外,还可参照戏曲界的有些成功做法,考虑有计划、有目的地主办或积极参与相关学术活动以及大型演出后的书评座谈活动,在营造社会影响引导阅读时尚的同时积极发现好的选题和精品书稿。一句话,只有在戏剧名家名作较多出现,戏剧演出日渐萎缩的局面得到改善,整个社会关注戏剧的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戏剧图书市场才会真正改观。
2007年01期 120-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2007年01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