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学

  • “诚信”培育机制的儒法传统及其当代表现:一项经验社会学的考察

    胡安宁;王益鸿;

    诚信是一个社会得以平稳运行的重要道德基础。围绕个体诚信的培养,传统中国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以徳促信”和“以法促信”的主张,其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则分别对应于名声(誉)感和奖惩措施两种机制。采用社会学经验分析手段考察两种诚信培养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情况,发现:(1)个体的名声(誉)感和对于法院的信任度都显著提升个体诚信,因此儒法两家的主张都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得到经验支持。(2)给定变量测量下,相比于法家的“以法促信”,儒家的“以徳促信”在提升个体诚信感方面展现了更强的效果。(3)一种机制的实现会对另外一种机制形成“挤出”效应。

    2023年02期 v.25;No.140 2+96-105+14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可能困境及其破解路径——基于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理论的思考

    王晓敏;

    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理论,为我们思考智能时代道德教育可能产生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提供了理论智识。在智能时代,道德教育对象的赛博格化特征以及德育环境的虚拟化拓展,或将导致德育面临道德任性行为、真相认知错位、算法歧视问题以及离身德育转向等一系列可能的困境。为了破解这些可能的困境,需要从德育基础、德育要求、德育保障和德育追求四个方面,培养人的纪律精神、理性观念、善的追求与集体情感,并适时地在虚拟空间中承接现实空间的德育路径,传承慎独修身的美德,培养纪律精神以消解道德任性行为,培育批判性思维以提升明辨是非的道德能力,始终秉持科技向善理念以弘扬社会正能量,践履知行合一传统理念以丰富学生道德实践经验。

    2023年02期 v.25;No.140 106-11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的历史文化沃土

    陈泽环;徐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指明了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前进方向,而且也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定位和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的历史文化沃土。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历史文化土壤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和群众基础;最广大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结构支撑可作为理解这一命题的三个基本方面。

    2023年02期 v.25;No.140 5-1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西方现代性危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超越——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

    刘魁;张晨曲;

    伴随着世界的普遍交往,建基于现代理性和资本逻辑之上的西方现代性发展成为占据主导权的世界景观,而内隐于西方现代性中的矛盾也日益扩展为全球性问题。面对现代性危机,西方学界展开了多元且异质的现代性批判,虽然有利于揭示出现代性的叙事逻辑,但由于其背离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因此其无法构想出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世界意义和未来前景等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多维超越,为化解西方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3年02期 v.25;No.140 12-2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哲学

  • 唯天为大:孔子“天教”略论

    黄玉顺;

    在孔子看来,天具有神格性,即具有智能、情感与意志;天具有终极创生性,人与万物都是“天生”的,创生的方式就是“天命”。因此,天是万有之有、众神之神。圣人就是沟通天人的中介,但圣人仍是有限的人,而不是全能的天。孔子指出“唯天为大”,意在强调天是生成并统摄、高于并优于一切存在者的唯一超凡者。人的理性或德性可以超越经验,却永远无法超越这个凡俗世界,因此,“人”永远不能取代“天”。人对天的态度,应当是敬畏。所以,孔子的思想绝非“人本主义”,而是以天为本的“天本主义”;作为“儒教”,孔子的教义乃是“天教”。

    2023年02期 v.25;No.140 22-3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脑机融合技术

    张学义;冯筱扬;庄桂山;

    脑机融合技术是以脑机接口技术为基础,在有机生命形式的大脑或神经系统与可感知、可计算、可执行的外部设备之间实现双向实时通讯的技术系统的统称。从理论上讲,该技术可以实现大脑到机器、机器到大脑、大脑到大脑等不同方式的信息传输、交流与操控,是生物端的敏锐感知能力与机器端的高速计算能力的结合。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脑机融合构建了由脑机接口技术实体联结而成的技术之网Net_1、脑机互联的混合智能之网Net_2以及“转译-动员”应用之网Net_3,并由此展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的哲学观,为该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启示和审思。

    2023年02期 v.25;No.140 32-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马克思对黑格尔身体观的继承性批判

    王有凭;庞俊来;

    马克思与黑格尔身体观内容及其联系的澄清,有助于重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价值。在自然观中,黑格尔以非还原主义理解身体与自然的生命始源性关系,这一理论视角为马克思继承,但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过度抽象的思辨体系消弭身体有限性以及身体相对于自然的独立性。就对象性内容而言,持和解态度的黑格尔以身体行动、劳动等范畴表述身体主体性与他者之维,马克思肯定劳动对身体主体性的积极意义,同时揭露异化劳动的社会关系本质是身体的自然力被抽象化为依附资本的劳动力。在自由维度上,黑格尔指明身体自由的精神哲学基础是占有及其承认,马克思通过批判身体不自由的社会现实,强调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建构新的占有方式是实现身体自由的历史性选择。

    2023年02期 v.25;No.140 39-48+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需求导向型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及实现路径——基于浙江公共服务改革的经验

    杨钰;吴敏意;曹雯洁;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需求导向型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以公共需求为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出发点,以公共需求是否得以满足为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浙江省公共服务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经验在于突破传统政府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机制。从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看,实现需求导向型公共服务质量改进,需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公民参与度,拓宽民众需求表达渠道,了解真实公共服务需求数据并进行信息整合,提供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并开展以需求是否实现为内容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

    2023年02期 v.25;No.140 49-5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产权性质、产业政策与企业杠杆风险

    李率锋;马惠娴;

    为分析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并探究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问题的制度原因,将企业负债率分解为债务负担和经营效率两个维度,进而利用矩阵分析法从这两个维度对企业杠杆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以五年规划为切入点,考察产业政策对企业杠杆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未受产业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受产业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债务负担更重,经营效率更低,从而杠杆风险也相对更高。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主要是产业政策导致企业过度负债进而引致过度投资,加剧了企业杠杆风险。进一步,产业政策对杠杆风险的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这也解释了为何我国国有企业杠杆居高不下、债务风险日渐凸显,而去杠杆政策实施之后国有企业的杠杆风险有所降低。

    2023年02期 v.25;No.140 58-6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法学

  • 积极刑法观的实践修正与功能完善

    欧阳本祺;秦长森;

    积极刑法观的理论建设正深陷诸如“刑法适用泛化”“刑法工具化”等多重质疑之中,亟需对其核心主张与现实功能进行修正与重塑。在立法论维度,积极刑法观应当以民权刑法为核心,通过在立法实践中不断夯实刑事立法的事实基础,从而促进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利用类型思维法、宪法教义学等理论资源,优化刑事立法的质量与品质。在司法论维度,积极刑法观应当在刑事归责的过程中发展需罚性理论,以求拓宽轻罪裁判的出罪空间。通过修正之后的积极刑法观理论来检视高空抛物罪的刑事立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该罪立法的增设具有保护公民个人法益的重要价值;(2)该罪的保护法益属于集体法益中的秩序安全法益;(3)对该罪的司法认定可以围绕该罪的法益内涵,从正向筛选与反向排除两个视角来展开。

    2023年02期 v.25;No.140 70-82+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下载次数:1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昙花一现”还是“未来趋势”:美西方商业制裁的理论与实践

    沈伟;俎文天;

    由于经济制裁难以实现预定的政治目标,美西方的制裁效力不断受到质疑。以国家政府作为制裁启动主体的经济制裁,虽然制裁手段和措施不断更新,但制裁成本提高、声誉信用危机等问题致使经济制裁的“强制力”有所弱化。与之不同,以个人和私营部门为主体的商业制裁,由于其在制裁成本、覆盖范围以及操作灵活性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弥补经济制裁的劣势,助推制裁发挥实效,在美西方对外制裁实践中的作用有所提升。面对美西方的经济制裁以及更多商业主体加入制裁行列,我国应当在制度层面加快完善反制裁法律体系,构建反措施执行机制;在发展层面进一步开放市场,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探索与更多经济体利益“挂钩”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制裁和反制裁的斗争中掌握主动权。

    2023年02期 v.25;No.140 83-9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艺术学

  • 汉式日月表现模式及其传播

    李小旋;

    日月等自然物在不同文化中有着各异的图像表现方式,反映出文化对自然理解的差异。经过对商周以来的多元传统整合,中原地区基于通行传说,在汉代确立起在圆形内填入代表性图符或文字的表现模式。汉式日月的表现模式不仅在中原地区沿用了很长时间,在边疆地区也有所发现。通过分析汉式日月图像的建立及其在高句丽、敦煌和吐鲁番地区的传播、接受和再运用情况,可发现日月图式作为艺术系统的碎片化模件在不同区域传播的情况及其所见证的民族文化融合。

    2023年02期 v.25;No.140 113-12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历史与文化

  • 礼制探源的相关理论探讨及龙山时期的礼制问题

    曹建墩;王彦霖;

    探讨礼制,要满足礼制形成的考古学判断标准及条件,应注意结合礼制的物化形式和社会政治作综合分析,尤其要注意礼仪的制度化问题。新石器时代晚期及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在一些高度分层的政治体系内,礼制已经形成,具有区域性、多元性特征,但礼也在交流融合中逐渐系统化、规范化,成为邦国或邦国联合政体的公共礼仪。龙山时期,周边礼乐元素逐渐向中原汇聚,经过中原地区的扬弃、融合与创新,为后来中原王朝的礼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02期 v.25;No.140 123-12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梁祝”等五个著名民间爱情传说共性特征论

    王宁邦;张茈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民间传说流传久远、影响较大。这类故事中,主角均为并不追求轰轰烈烈生活的普通百姓,而非“才子佳人”,多出现地位高、出身优越的女子主动追求男子的情节,但二人共同生活的美景并不长久,均以幻想的“团圆”作结等,这些共性特征折射出下层平民的爱情旨趣。

    2023年02期 v.25;No.140 130-13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1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服饰色彩中的先秦礼制运行机制

    张爱红;吴元浩;

    礼制是隐含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一条主线,作为中国礼制史的源头,先秦礼制已具备了较完备的形态。从服饰色彩的视域看,先秦礼制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在色彩秩序、色彩尊卑及色彩管理方面均已蕴含了等级观念,形成了以天道为本、以人伦为纲、以等级为序、以色彩观的流变为沿革的礼制运行机制。先秦礼制的运行机制是社会等级与天道、人情的呼应,在服饰色彩建构的符号寓意中,先秦礼制以“亲亲”“尊尊”“贵贵”为原则,建立起社会各阶层身份识别及地位区分的依据,从而使长幼有别、尊卑有分、贵贱有等。在天-衣-人的三位一体结构中,先秦礼制形成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3年02期 v.25;No.140 136-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