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本刊特约

  • 老龄文明的伦理之“重”与伦理之“轻”

    樊浩;

    老龄化已经从趋势变为现实,应对老龄化的“积极”话语和“积极”战略,是将“老龄化”推进为老龄文明。在老龄化与老龄文明之间飞架一座伦理之桥,伦理之“重”与伦理之“轻”的悖论是老龄文明最深层的中国问题。孝慈一体、孝德合一的伦理智慧,多子女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伦理道德的终极关怀是传统老龄文明的三维结构,自然经济、社会风尚、制度安排是其客观基础,由此形成中国老龄文明的伦理之“重”。现代老龄文明的伦理之“轻”,一言概之是人口、经济、文化上的全面“超载”。中国老龄化的最大国情是独生子女邂逅老龄化,家庭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弱化甚至解构,它与古今中西文化激荡中形成的个体主义结合,形成人口结构与文化精神上的伦理超载。城市化、“后单位制”导致社会体系中“第二家庭”的淡出,二者形成老龄化进程中伦理上的不能承受之“轻”。老龄群体的应激反应,一是悲壮的伦理退出,表现为部分放弃对子女的孝道要求,形成代际伦理和解;二是以隔代带娃为集体行动的伦理救赎。新兴科技的应激响应,在为老龄提供科技出路,同时,其“孝道替代”的伦理歧路也包括巨大的文明风险。以老龄产业为核心的社会与市场的应激反应,一方面不能适应伦理型文化背景下老龄文明的深层要求,另一方面,“银发市场”“老龄教育”等理念也存在诸多伦理误区。现代老龄文明的中国形态的建构,必须建构“伦理质量”的理念,确立“伦理质量—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老龄化时代的文明质量”一体贯通的文化意识,以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着力点,探索以满足伦理需求为底层设计和顶层设计的中国式养老模式,以伦理质量提升老龄化时代的社会文明的质量。

    2025年01期 v.27;No.151 5-1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超越

    王岩;程莹;

    生态环境治理是中西方现代化比较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以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指导的西方现代化虽然缓解了西方国家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生态现代化,但这种现代化却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相较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依然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不仅蕴含“天人合一”“取用有度”“敬畏生命”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而且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批判性地超越了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二是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以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旨归,不仅注重本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民至上,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且关注全球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力求为世界人民增添生态福祉,因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真正统一性”,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性超越。

    2025年01期 v.27;No.151 20-27+1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国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理念及其内涵释义

    张利民;李慧;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作为具有新时代特征和鲜明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治理模式,体现出多维系统性理念有机统一的特色创新。本文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理念,是自然观维度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价值观维度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发展观维度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治理观维度的“生态修复系统化”理念的有机统一体,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

    2025年01期 v.27;No.151 28-3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经济决策与企业管理

  • 气候变化冲击与银行风险承担: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李守伟;伍鑫;潘志磊;杨斯童;

    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构成重大威胁,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利用2008—2019年中国344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气候变化冲击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气候变化冲击的增加会显著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次,银行风险管理成本是气候变化冲击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重要渠道。再次,气候变化冲击对规模较大,资本化程度较低的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更大。最后,气候保护绩效的改善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冲击增加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整体效果仍然较弱。研究为气候变化冲击影响下深入理解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5年01期 v.27;No.151 38-53+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据要素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研究

    王胜利;张笑笛;

    在量化分析数据要素指数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1年MRIO数据库中60个国家的样本数据,验证数据要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据要素能显著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其作用因目的国收入水平、价值链分工地位与数据价值化能力差异表现出明显异质性;数据要素通过产业关联与技术外溢间接驱动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提升;在数字贸易自由化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动态调节下,数据要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据此,我国要对接国际高标准数字经济规则,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化能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深化要素市场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改革,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作用。

    2025年01期 v.27;No.151 54-64+15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税收征管现代化:MM-LLMs的创新应用与探索

    周艳秋;毛宇凯;陈蕾;句芳;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ultiModal Large Language Models, MM-LLMs)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正在快速变革税收征管领域,其所具备的跨模态、专业化、高效化等优势,可显著提升税务数据分析与预测精准度、税收风险识别与管理水平、税务咨询与服务质量等。税务部门须顺应新趋势,探索如何推进MM-LLMs在税收征管领域的深度实践应用,从而推动税收征管现代化。基于MM-LLMs在税收征管中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构建和提出税收征管领域专用MM-LLMs架构和具体实现路径,并以自然人办税服务平台的优化升级为例,分析该模型架构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场景,以期能够为MM-LLMs在税收征管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27;No.151 65-7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法学

  • 功能主义视角下经济制裁与商事仲裁的冲突及调和

    包康赟;

    经济制裁的大量实施不仅破坏了商事交易的自发性和稳定性,也对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高效运转形成挑战。以最小化经济制裁对商事仲裁的冲击为功能目标,我国应遵循制裁影响仲裁的逆序传导逻辑设计冲突调和规则。在承认及执行阶段,法院应避免将特定外交形势下为维护政治利益而制定的制裁规则认定为公共政策。以此为预期,仲裁庭在受理涉制裁纠纷时应践行支持仲裁的立场,而在处理实体争议时应尽量在当事人合理预期的范围内选用准据法。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规则构建不仅可以最大化全球福利,也能在维持意思自治与公法干预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促成我国商事仲裁的持续繁荣。

    2025年01期 v.27;No.151 74-8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行政执法意义上公法规范域外适用制度的逻辑展开

    余涛;

    在行政执法意义上,公法规范域外适用的一般逻辑尚未被学界所重点研究。公法规范域外适用制度的主要特征是贯彻国家意志并伴以利益衡量。公法规范域外适用的步骤是先判断行政机关有无域外执法管辖权,再判断行政机关是否应当启动域外执法管辖权,最后是实体性公法规范的适用。判断行政机关有无域外执法管辖权的标准是看特定的公法法典中是否规定了域外执法管辖权规范,如果有规定,则行政机关享有域外执法管辖权,反之则否。理性人标准是判断行政机关应否启动域外执法管辖权的一般标准。在实体性公法规范的域外适用环节,行政机关应从构成要件的符合性和有责性两方面对域外对象进行双层审查;通过双层审查后,行政机关还应对处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判断。

    2025年01期 v.27;No.151 84-9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复合代理关系视角下的控制股东信义义务建构

    梁泽宇;

    我国公司多为股权集中式公司,控制股东信义义务的建立有紧迫性和必要性。股权集中式公司的治理有别于股权分散式公司,前者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第二类代理成本,而后者的主要矛盾是第一类代理成本。控制股东与公司之间建立了“复合代理关系”,与传统董事和公司间的代理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控制股东在处理公司事务时可以追求个人利益,其信义义务的核心是追求公正。控制股东忠实义务是信义义务的主要内容,应采取平等机会规则和“比例原则”两个步骤来判断控制股东行为,同时建立“避风港”规则。控制股东的勤勉义务比董事勤勉义务为低,只要满足“一般谨慎之人的注意义务”即可。

    2025年01期 v.27;No.151 95-10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社会学

  • 数字共享型老年友好社会构建

    代宝珍;付方腾;

    数字共享型老年友好社会的价值培育在“冲突—调适—平衡”的循环中更迭焕新。消弭数字鸿沟,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成员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是推进数字共享型老年友好社会治理和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老龄文明和全龄友好的进步。将数字共享型老年友好社会的构建置于中国情境下,勾勒其社会缘起和认知实践轨迹,分析其概念意涵和特质属性,梳理我国数字共享型老年友好社会的现实表征,剖析当前面临的老龄数字建设需求高涨与供给匹配错位、数字化支撑老龄社会治理乏力、老龄事业治理的国内外环境趋于复杂等挑战,并提出我国数字共享型老年友好社会的构建路径:以切实满足老年人口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构建数字共享型老年友好社会,以“共建、共治、共享”新理念推动老年友好社会治理迈向数字新阶段,以数字基层治理为关键抓手扎实提升老年友好社会治理能力,以新发展格局赋予数字共享型老年友好社会治理新机遇。

    2025年01期 v.27;No.151 105-114+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艺术学

  • 从考古遗址“岩图”探讨中国艺术起源——以柿子滩“岩图”为例

    李倍雷;

    对于山西临汾吉县柿子滩遗址发现的“岩图”,学界有不同观点与阐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该图“人神”是曲肘双手举杆,表示“立杆测影”,否定了“生殖崇拜”等说法。这个思路无疑是合理的阐释。为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图像顶部七个弧形圆点应为“北斗七星”,隐含“盖天”与“北斗”。又因天之数为七为“乾”,“人神”上半身涂实,亦属“阳”,地上六个圆点形成的“倒梯形”,为“观象台”“测影台”或望月“坎”,地之数为六,是为“阴”为“坤”,“人神”下半身(腿部)描空,为“虚”,故整个“岩图”构成天地阴阳的宇宙概念。天地、阴阳交会于“人神”,乃构成天、地、人的宇宙关系,图中“人神”应为观测天象的“天官”,故可称“天官图”。文明与艺术起源于古代天文,足见“二十六史”《艺术列传》把精通天文、《易经》的人列入其传,是有依据的,也显示了中国艺术的本元内涵。

    2025年01期 v.27;No.151 115-12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十七年”时期中国动画“民族性”审美理论话语的生成

    祝明杰;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元化的来源决定了“民族性”审美话语并非一个纯粹的审美话语表述,而是包含着追求动画的“民族化身份”建构与“意识形态”传达的多元诉求,是民族、艺术、审美与政治多方碰撞妥协的结果。“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动画在独特的历史语境下,广泛地从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方面汲取素材与灵感,逐步从效仿他国动画的路径之中抽离出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追寻动画艺术发展的独立化与独特性,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审美话语,因而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时代特色。

    2025年01期 v.27;No.151 124-13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历史与文学

  •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

    黄擎;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具体表现为情节回旋叙事、场景回旋叙事与梦境回旋叙事。情节为讲故事过程中所用技艺的总和,张爱玲在其擅长的乱世常情叙事与日常传奇叙事中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回旋叙事,既有详写、实写,也有略写、虚写,既有单一情节,也有主辅情节交织,既有局部细节呈现,也有贯穿性情节书写,均意在突出小说主题或人物心性畸变。场景即场面与情景,系特定时空中由人物及其言行活动等共同组成的生活画面。在与听觉(声响)、视觉、对话有关的场景回旋叙事中,张爱玲通过特定场面与情景的描绘营造人物、情节、主题等的生发背景及文本氛围,并借此表现人物的生存境遇、真实心理及动态关系变化,还通过带有家族相似性的非区别性场景描绘,突出了人生的单调乏味与无尽重复。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梦境回旋叙事也呈多样化,有对人物梦境的描写,也有以“梦”为比拟的叙写,映衬着现实的龌龊和人性的丑陋,折射了人物的深层心理、身份意识及至亲之间的尴尬关系。

    2025年01期 v.27;No.151 133-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战国黄老学派之拟托作品再探研——以马王堆帛书、清华简等简帛文献为中心

    苗江磊;

    近年来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清华简、上博简等出土文献之中皆可见黄老学派作品的载录,但这些材料中不乏假托于黄帝、彭祖等闻名人物而作的拟托简帛文本。马王堆帛书《十大经》及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等文与传世文献《管子》《孟子》等相合的思想内容,彰显出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在思想上兼综混融并存的景象,黄老学派对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都有过承继与改创。不独黄老学派之作品,这种托名虚构的拟托文本作品,确然是广泛存在于彼时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之中的,借由近年出土简帛文献等材料对黄老学派托名创作文本进行研究,也为诸子文献的叙事理论研究提供了更立体的探究角度与更深入的研讨例证。

    2025年01期 v.27;No.151 144-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